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库地震监测与预测技术研究(2008BAC38B03-02-02)和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10-03)联合资助.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41,Sichuan,China)
Suining earthquake; surface wave; blast; Moxi gas field; shallow earthquake
备注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库地震监测与预测技术研究(2008BAC38B03-02-02)和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10-03)联合资助.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记录资料将2010年1月31日遂宁MS5.0地震和2008年10月10日自贡ML4.8地震与2007年12月20日银川爆破波形进行比较,并针对遂宁地震近台面波发育、与相似构造条件下的地震波形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爆破地震波形特征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 表明,遂宁地震不是“气爆”地震,而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后,四川盆地及附近地区应力场增强的背景下,发生在磨西气田区的一次浅源地震。
Using waveform data recorded by Sichuan Seismic Network,we compare the waveforms of the MS5.0 Suining earthquake on Jan.31,2010,ML4.8 Zigong earthquake on Oct.10,2008 with Yinchuan blasting on Dec.20,2007.Aiming at Suining earthquake's surface wave at near stations,differences from the seismic waveform in the same tectonic settings,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ast waveform,we conduct further analysis.The result is that the Suining earthquake is not a gas blast,but a shallow earthquake occurring in Moxi gas field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the intensifying field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after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12,2008.
引言
2010年1月31日遂宁5.0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盆地内地震弱活动地区。震区无活动构造痕迹,震区90 km范围内历史上无5级地震记录,最近20年震区50 km范围内仅发生3次2级以上地震。四川地震台网和重庆地震台网共46个台站中,有40个台站记录到的P波初动向上,仅有6个台站的P波初动向下,震源初动4象限分界不清晰,笔者由此推断该地震有别于一般的构造地震(图1)。
四川地震台网的记录资料显示,本次地震无前震与余震,震后在震中附近布设的流动台站也只观测到少量微震。同时,遂宁5.0级地震不仅位于磨西气田工业区内,而且该次地震近台波形记录面波发育非常完整。综合这些因素初步分析,一种观点认为本次地震更像是一次地下气体爆炸事件,属于气田区发生的“气爆”。本文旨在通过定性及定量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遂宁地震的成因。
1 遂宁地震基本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0年1月31日5
时36分56秒在四川遂宁发生MS5.0地震,震中位置为30.3°N、105.7°E,震源深度10 km,震中距离成都和重庆分别为162 km和115 km。根据遂宁地震周边台站分布情况,该地震的水平定位精度为Ⅰ类,但对深度的控制相对较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利用20个台站的波形资料和125个台站的P波初动资料分别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参数。四川省地震局利用四川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CAP(Zhao,Helmberger,1994; Zhu,Rivera,2002; 吕坚等,2008)全波形方法反演该地震的震源机制参数。用不同方法获得的震源机制解均显示遂宁地震是一次逆冲型地震(表1)。
2 遂宁地震与自贡地震、银川爆破波形特征对比
郭学彬等(1999)根据各个台站,特别是距离遂宁地震震中较近的西充、华蓥山台的波形记录资料初步分析,发现此次遂宁地震的近台波形记录中面波非常发育,具有一些爆破波形特征,这在四川地区以前的地震波形记录中是比较罕见的,体现了该次地震的特殊性。为进一步说明这一现象,笔者选取同样发生在四川盆地的2008年10月10日自贡ML4.8地震的波形记录及2007年12月20日在宁夏进行的5000吨爆破的波形记录与遂宁地震进行比较。
2.1 遂宁地震与自贡地震波形比较遂宁地震和自贡地震都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在四川盆地发生的较显著的地震事件。距离这两次地震相对较近的西充台(XCO)、华蓥山台(HYS)和汉王山台(HWS)均是成都测震台网“十五” 新建或改造后的宽频带数字记录台站,运行良好。其中,西充、华蓥山两台距离遂宁5.0级地震微观震中分别为82 km和123 km,汉王山台距离自贡ML4.8地震微观震中88 km(图2)。图3a、b分别为西充台、华蓥山台和汉王山台记录的遂宁地震和自贡地震时长为100 s的原始波形,波形记录比较结果显示,西充台和华蓥山台记录到的遂宁地震的面波非常明显(图3a),而震中距较近的汉王山台记录到的自贡地震波形面波不发育(图3b)。因此,从波形上看,遂宁地震的波形与汉王山台记录的同样发生在盆地,而且记录台站距离差不多的自贡地震的波形存在明显差异。
表2 遂宁、自贡地震、银川爆破功率谱主频率及主频率域
Tab.2 Main frequency and main frequency field of Suining earthquake,Zigong earthquake and Yinchuan blast2.2 遂宁地震与银川爆破波形比较2007年12月20日在宁夏进行了一次大当量的人工爆破。笔者利用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该次爆破地震的波形资料,与遂宁地震的波形进行比较。宁夏地震台网中的石嘴山台距离爆破点大约67 km,从波形记录分析,石嘴山台记录的宁夏爆破波形记录面波发育完好(图3c),这正是典型的爆破波形特征(杨家亮等,2009)。从频率域分析,石嘴山台得到的银川爆破地震波形功率谱主频率也偏低,主频率域相对狭窄(图4d、表2)。综合比较分析前面遂宁地震波形特征与银川爆破的波形特征,二者具有相似性。
2.3 地震与爆破的识别以上比较结果显示,遂宁地震与自贡地震的波形和功率谱存在较大差异,而与银川爆破的波形和功率谱比较相似。那么,根据这个比较结果就能认定遂宁地震属于爆破地震吗?实际上,震源特别浅的地震的近台波形特征和爆破波形特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要区分二者具有一定的难度。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人们也归纳和总结出了若干区分爆破和地震的方法(傅淑芳等,1980; 山长仑等,2002; 曾宪伟等,2008; 杨家亮等,2009),以下就是其中两个简单易行的判别方法。
首先,在理想情况下,爆炸源只产生P波和次生瑞利面波,但因爆炸点附近岩石不可能是均匀的,所以也出现S波,但比浅源地震产生的S波弱,即AS/AP(天然地震)>AS/AP(爆炸)(AS为S波振幅,AP为P波振幅)。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地区当震中距在100 km以内时,一般爆炸源的AS/AP为1~2,地震产生的AS/AP>3,但一般说来AS/AP>10才能肯定是地震。李清河等(1989)在研究1987年1月8日迭部MS5.9地震前后介质状态时给出的几十次爆破的AS/AP比值均小于2,说明该判别指标在华北以外的地区也可能成立。因此,
图4 地震波功率谱
(a)、(b)遂宁地震;(c)自贡地震;(d)银川爆破
Fig.4 Power spectrum of the earthquake wave(a)and(b)Suining earthquake;(c)Zigong earthquake;(d)Yinchuan blast尽管目前未见对于四川及邻区有类似的研究结果发表,但结合四川盆地的构造特征,本研究借用华北地区的这一指标进行初步判断。表1分别是距离遂宁地震、自贡地震和银川爆破最近两个台站的S波振幅与P波振幅比值。可见,遂宁地震和自贡地震的S波振幅与P波振幅比值AS/AP比较接近,而且都比较大,但银川地震的AS/AP的比值明显要小得多。
表3 遂宁地震、自贡地震及银川爆破S波振幅与P波振幅比值
Tab.3 The AS/AP ratio of Suining earthquake,Zigong earthquake and Yinchuan blast其次,当震级较大时,明显存在M/m(天然地震)>M/m(爆炸),其中M表示面波震级,m表示体波震级,即爆炸源产生的面波比地震产生的面波弱。图5显示了地震和爆破的面波震级与体波震级的统计关系,图中两条直线说明地震与爆炸的M/m规律不同。当震中距较大时,这个方法是区别爆炸与地震的可靠的判据(傅淑芳等,1980)。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结果,遂宁地震的面波震级为5.0,根据地震的面波震级M与体波震级m的关系式(傅淑芳等,1980)
m=(M+1.08)/1.13,(1)
计算出的遂宁地震体波震级为5.38; 根据爆破的面波震级M与体波震级m的关系式(傅淑芳等,1980)
m=(M+3.09)/1.48,(2)
计算出的遂宁地震的体波震级为5.47。实际测定的遂宁地震多台平均的近震震级为ML5.2,按照体波震级与近震震级的统计关系(杨智娴,张培震,1998)换算得到体波震级为5.1,西充台和华蓥山台测定的单台近震震级分别为ML5.2和ML5.3,换算为体波震级分别为5.1和5.2。
考虑到震级换算可能存在误差,笔者又选取了距离遂宁地震600 km左右的巴塘、甘孜、乡城和泸沽湖4个台站资料,重新计算了这4个台的面
如上所述,根据遂宁地震的S波振幅与P波振幅比值AS/AP和面波震级M与体波震级m的关系判断,遂宁地震不是“气爆”地震。
3 分析与讨论
根据震相分析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张诚,1986; 陆南栋,1990),大多数地震震源都在距离地面数千米以下,一般记录不到近震和地方震的面波。但对于震源较浅的近震,中长期地震仪能观测到较小距离内3~10 s周期的面波; 某些情况下地方震也有清晰的面波记录,特别是沉积层覆盖较厚而震源很浅的情况下,地方震产生的瑞利面波在近距离发育完好。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震信息网(USGS)给出的遂宁地震震源深度分别为10 km和18 km,对于这个震源深度,距离震源这样近的西充台和华蓥山台是不应该记录到面波的,这和西充台、华蓥山台都记录到明显面波的情况相矛盾。如前所述,遂宁5.0级地震近距离监测台站极少,距离最近的西充台距离也在80 km以上,而在此基础上给出的深度结果误差较大。研究表明,CAP方法对震源深度有很好的约束,当观测数据与不同深度的合成数据进行拟合时,与真实的震源深度最接近的合成数据会和观测数据产生最小的反演误差(Zhao,Helmberger,1994; Zhu,Rivera,2002)。为此,采用CAP方法重新测定了遂宁地震的震源深度,重新测定的遂宁地震最佳拟合深度在2~6 km之间,也就是说遂宁地震的震源深度的确较浅。四川盆地的基本构造格局显示,盆地内沉积了一层厚度愈千余米的晚三叠纪—古近纪的河湖相紫红色砂泥岩(李勇,曾允孚,1994; 郭正吾,1996),不同地区沉积盖层的厚度略有差异,遂宁地震地区的沉积盖层厚度大约在3 km(徐春春等,2006)。因此,根据重新测定的遂宁地震震源深度参数和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综合分析,遂宁地震满足了震源浅和存在沉积盖层这两个在近震中面波发育的条件,因而西充台和华蓥山台也能够记录到明显的面波。
自1970年以来,在遂宁地震震中50 km范围内共记录到小震20次,它们主要分布在1977年、1978年和2006年、2007年、2010年两个时间段。在这两个时间段前后龙门山及附近地区发生了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强震群和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从遂宁地震震区附近小震活动与龙门山及附近区域强震的时间上比较分析,二者是相关的。汶川8.0级大地震后,国内外的一些应力触发研究结果(Parsons et al,2009)指出,汶川地震造成的应力变化可能会导致四川盆地地震危险性增加。事实证明,汶川地震后相继在四川盆地内的自贡、荣昌、泸州等地发生了一系列4~5级地震,这些地震活动正是汶川地震后应力场调整的反映。由此推论,遂宁5.0级地震也是汶川地震后,在四川盆地应力场调整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次显著地震事件。
像遂宁地震这样发生在弱震区、近台面波发育、既无前震又无余震的情况在其它地方也出现过,如1997年9月23日和26日,在广东省三水市相继发生的ML3.7和ML4.4地震。这两次地震最后被证明是重力塌陷型地震,与爆破没有关系(王正尚等,1997; 魏柏林等,1999)。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具有一定规模的油气田是可能产生地震灾害的(谢礼立,2007),那么除了汶川地震后的应力场增加的背景外,遂宁地震是否还与磨西气田有关呢。从磨西气田的勘探、开发历史分析,磨西气田已经开发了30多年,且属于低压油气田(王阳等,2007),2000年以前磨西气田钻探井采用常规射孔、常规解堵酸化工艺,2001年以来进行胶凝酸酸化增产改造,由此进入气田高速发展建设期(徐春春等,2006)。遂宁地震是第一次在磨西气田区发生的显著地震,此前在该气田区很少发生2、3级的地震,这与国内外其它油气田的地震活动特征(谢礼立,2007)存在差异。从周荣军等震后收集到的磨溪气田十口生产井的天然气日产量数据分析,2010年1月31日遂宁地震发生前后,10口生产井的天然气日产量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汶川地震后应力场的调整应该是遂宁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
4 结论
2010年1月31日遂宁5.0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盆地内地震弱活动地区,震源机制结果显示为逆冲型地震。尽管遂宁地震发育有近台面波,还有与人工爆破相似的波形和功率谱特征,但根据遂宁地震的S波振幅和P波振幅比值特征,以及面波震级M和体波震级m的关系综合分析,认为遂宁地震不是“气爆”地震。
根据CAP方法反演遂宁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遂宁地震的最佳拟合震源深度为2~6 km,结合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遂宁地震满足震源浅和存在沉积盖层这两个在近震记录波形上面波发育的条件,从而在近台发育出明显的面波。
分析遂宁地震震中50 km范围内的地震活动与龙门山强震活动的时间,可看出两者具有相关性。结合汶川地震后国内外的应力场研究结果及汶川地震后四川盆地更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分析认为,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四川盆地应力场调整,是遂宁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本文得到了程万正研究员、赵卫明研究员、周荣军研究员、杨志高、魏娅铃等的大力帮助; 与易桂喜研究员、陈天长研究员、蒋海昆研究员、杨马陵研究员等进行了多次讨论; 宁夏地震局的曾宪伟提供了银川爆破相关资料; 审稿人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感谢。
- 傅淑芳,刘宝成,李文艺.1980.地震学教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
- 郭学彬,肖正学,张志呈,等.1999.爆破地震波的频谱特性研究[J].化工矿物与加工,(7):18-21.
- 郭正吾.1996.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
- 李清河,郭建康,付印发,等.1989.迭部5.9级地震爆破地震波动力学特性的变化[J].地震研究,12(4):314-327.
- 李勇,曾允孚.1994.试论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沉积响应—以成都盆地为例[J].矿物岩石,14(1):58-66.
- 陆南栋.1990.地方震反射波和面波的识别与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1(1):15-18.
- 吕坚,郑勇,倪四道,等.2008.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 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51(1):158-164.
- 山长仑,张玲,李永红,等.2002.由短周期面波记录特点对章丘东南浅源地震事件的判别,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J].23(4):64-68.
- 王阳,徐伟,李和,等.2007.磨溪气田嘉二段气藏产能特征[J].天然气工业,27(9):71-74.
- 王正尚,康英,黄文辉,等.1998.1997年9月三水3.7和4.4级地震特征初析[J].华南地震,18(1):125-129.
- 魏柏林,郭钦华,李纯清,等.1999.论三水地震的成因[J].中国地震,15(3):247-256.
- 谢礼立.2007.论油气田的地震灾害和防御[J].油气田地面工程,26(12):1-4.
- 徐春春,李俊良,姚宴波,等.2006.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二气藏的勘探与发现[J].海相油气地质,11(4):54-61.
- 杨家亮,胡斌,王晓山,等.2009.大当量爆破地震波记录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9(1):15-20.
- 杨智娴,张培震.1998.面波震缎与体波震级、地方震震级间的经验关系及不确定性评价[J].地震学报,20(5):454-460.
- 曾宪伟,赵卫明,盛菊琴,等.2008.应用小波包识别宁夏及邻区的地震和爆破[J].地震研究,31(2):142-148.
- 张诚.1986.地震分析基础[M].北京:地震出版社.
-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四川省遂宁市市辖区、重庆市潼南县交界地震.北京,09035825[P/OL].[2010-01-31].[2010-03-15]. http://www.ceic.ac.cn/subjects/20100131053656/20100131053656- CMT.jsp?id=108360.
- Parsons T,Ji C,Kirby E.2009.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应力变化和四川盆地地震危险性增加[J].张效亮,译.世界地震译丛,(1):17-20.
- Zhao L S,Helmberger D V.1994.Source estimation from broadband regional seismograms[J].BSSA,84(1):91-104.
- Zhu L P,Rivera L A.2002.A note on the dynamic and static dispalcements from a point source in multilayered media[J].Geophys J Int,148(3):61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