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地壳磁异常基本特征
图1为陕西地区地表地壳磁异常的北向分量X、东向分量Y、垂直分量Z和总强度F。从图1a中可以看出,陕西地区地壳磁异常X分量强度较弱,大多数地区都在±150 nT以内,并且变化平缓。观察其整体形态发现,该分量在全区成片状、条带状分布; 陕北地区以正负相间的北北东向磁异常条带为主; 而在关中和陕南地区,磁异常形态则呈东西向展布。对比图1a、b可以发现,陕西地区地壳磁异常东西分量强度略小于北向分量,大多数地区地壳磁异常都没有超过±100 nT,正负异常变化都较为平缓。值得注意的是,在图1b中,正异常所包围范围扩大,并且与北向分量明显不同的是,东向分量磁异常焦点位置发生变化; 从其形态分布来看,整个研究区磁异常从北到南呈现正负相间的北北东向条带状展布。从图1c可以看出,陕西地区地表磁异常垂直分量强度与北向分量相当,其值略大于东向分量。进一步观察可以看出,正负异常所围范围大致相同,二者边界清晰,成片出现的条带状异常将该区域分为若干区域:秦岭以北地区自北向南为3条北北东向的负、正、负磁异常条带,从秦岭向南则转变为两条东西向的正、负磁异常条带。比较图1c、d能够得出,陕西地区地壳磁异常总强度无论在形态、展布还是焦点位置都与垂直分量基本相似,二者仅异常强度有细微差别。
2.2 地壳磁异常分区特征
由于不同纬度区域磁倾角不同,地质体的磁化方向就会随着磁倾角变化也发生变化。对于同一个磁性体,在不同的磁化方向下产生的磁异常也不同,这样就增加了磁异常解释的复杂性。对磁异常进行化极,不仅可以使其解释变得容易,而且可以提高磁异常解释的准确程度。用于建立模型的实测数据均属于斜磁化数据,所以由模型计算的各个分量,都属于斜磁化的结果,直接解释比较困难。经过化极处理,能够把斜磁化的磁异常转换为垂直磁化,即化到地磁极,其实质就是把位于地磁极以外的磁性体产生的磁异常,换算为假定磁性体位于地磁极处所引起的磁异常。这样就可以消除由磁化场的倾角引起的磁异常的不对称性,并且垂直磁化条件下的磁异常总强度或垂直分量与地质体的联系更为简单而密切。
在以往的研究中,当研究区域倾角变化范围不大时,一般取固定倾角进行化极(Li et al.,2009),即以研究区中心位置的倾角作为固定倾角进行化极。然而在中低纬度,这种方法的化极结果却不够精确(Arkani-Hamed,2007)。本文采用变倾角的微分化极方法(Cooper,Cowan,2005)对陕西地区地表磁异常总强度进行了化极处理。该法应用泰勒展开计算不同网点处的化极结果如5式所示。
图1 陕西地区北向分量X(a)、东向分量Y(b)、垂直分量Z(c)、总强度F(d)地壳磁异常
Fig.1 Crustal magnetic anomaly of north component X(a),east component Y(b),vertical component Z(c)and total intensity F(d)in Shaanxi area
RTPvar=RTPmean+Δinc(RTP)/(inc)+0.5Δinc2(2RTP)/(inc2)+Δdec(RTP)/(dec)+0.5Δdec2(2RTP)/(dec2)+….(5)
其中,RTPmean是应用研究区域中心倾角和偏角进行化极所得值,Δinc、Δdec分别是区域中心点倾角、偏角与其它各个网格点值之差。由于偏角对磁异常影响不大,本文仅应用倾角进行化极。各个网格点的倾角值来自模型计算结果,化极效果如图2a所示。
对比化极前(图1d)和化极后(图2a)的磁异常图可以看出:(1)化极后磁异常的展布、磁异常带的走向、异常的焦点位置及异常值没有发生太大变化;(2)主要的缝合边界,如商丹缝合线和勉略缝合线在化极磁异常图上表现的更加清晰,并很好地对应着磁异常边界和地块边界;(3)化极磁异常图中异常的轮廓更加清晰并且具有更好的对称性。此外,以秦岭为分界线,陕西南北两部分磁异常展布明显不同,南北两部分分别属于鄂尔多斯地块和秦岭褶皱带这两个地质单元,并且全区自北向南磁异常分布呈现规则的条带,正负磁异常边界清晰。由此我们将研究全区分为I区(鄂尔多斯磁异常区)和II区(秦岭磁异常区),下面分别讨论这两个区域的特征。
I区(鄂尔多斯磁异常区)内部以宽缓的磁异常条带为主,大致由3个异常条带组成:靖边—神木负磁异常带、志丹—佳县正磁异常带和宝鸡—延川负磁异常带,这3个条带正负相间斜穿陕西北部地区。其中志丹—佳县正磁异常带比另外两个负异常带更宽,而其余两个负异常带则相当,所不同的是,靖边—府谷磁异常带具有较大的梯度,而宝鸡—延川磁异常带梯度变化较为缓慢,并且后者在强度上较前者弱。从以上磁异常条带的分布可以推断,虽然属于鄂尔多斯地块的陕西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但是其内部结晶基底仍然存在差异。同时,该区南部边界与商丹缝合带吻合,更进一步说明了不同板块基底性质的差异。
II区(秦岭磁异常区)以东西向正异常条带为界,区内除北部边界东西向正异条带外,常以负值为主,呈近东西向条带分布,由东向西负磁异常逐渐加强。在勉县附近出现小范围串珠状正异常,周围为较强的负异常,并且向东逐步延伸至安康附近后淹没在负异常中,这说明地壳内部存在东西向物性差异; 这些串珠状正异常正好与勉略缝合带相吻合。
图2b为陕西地区磁异常总强度F在15 km处化极磁异常。当高度上升后,由浅层地质体产生的高频磁异常大量衰减,深部异常信息突出,磁异常强度减弱。但无论是I区还是II区,磁异常分布的基本形态及展布并没有发生变化,说明研究区磁异常分布主要受深层地质体控制。图2c为陕西地区地表磁异常总强度F垂直梯度,I区和II区内磁异常垂直梯度分布与磁异常分布格局、焦点位置基本相同,梯度值普遍较小,所显示的构造分区更加明显。
I区:鄂尔多斯磁异常区; II区:秦岭磁异常区; F1:商丹缝合线; F2:勉略缝合线
图2 陕西地区地表F分量化极磁异常(a)、 F分量15 km化极磁异常(b)及地表磁异常垂直梯度(c)
Fig.2 Reduction-to-top of crustal magnetic anomaly of F component(a),reduction-to-top of crustal magnetic anomaly of F component at 15 km(b)and vertical gradient of crustal magnetic anomaly(c)in Shaanxi a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