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断层监测作为地震监测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有近半个世纪的观测历史,跨断层资料为断层活动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对于跨断层资料的分析方法有很多,有的注重断层活动状态、不同场地活动关联性的分析,如张希等(2012,2018,2020)在跨断层资料的分析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灰色关联度、特征强度等一系列方法用于异常的识别,且部分方法对断层活动状态有较好的描述,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断层活动与地震之间的关系(田晓等,2021)。但受场地观测流程复杂、复测困难等因素影响,云南地区的跨断层观测多以单断层的监测为主,且多数场地分布在主干断裂的某一分支断裂,难以完全跨过主干断裂,导致分析断层活动机理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比较困难。例如楚雄场地观测到的是长期左旋走滑活动,与该区域断层右旋走滑的机理不一致,不能完全代表主干断裂的活动特征。另外一些学者的方法主要是基于数学方法对观测时序进行异常分离与识别(薄万举等,2001; 贾鹏等,2016; 张晶等,2020; 李瑞莎等,2020,2016),但异常的识别依赖于正常背景状态的明确,这些方法能够对异常进行识别,但无法从机理上给予更多的解释。
协调比的计算通过描述断层自身各分量的协调性来表征断层周边应变积累程度,避免了断层活动与板块运动之间机理解释的矛盾性,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断层异常状态与区域构造活动之间的相关性,特别适合云南地区跨断层观测场地的现状。在实际使用断层协调比描述断层协调性时,存在计算起点不同、结果出现显著差异的问题,导致其在会商应用时一直存在困难。李瑞莎等(2013)提出了改进办法,在计算断层滑动量时不再采用统一起点,而采用相邻两期的观测数据差分来计算断层的活动速率,该方法较为有效地避免了因起点不同而引起的计算结果的差异问题。从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看,李瑞莎等(2013)认为该协调比结果是断层的“瞬态协调比”,可称其为短期协调比,经过检验,断层协调比结果虽然不再受计算起点影响,但是不能较好地反映断层协调比异常的累积状态。李瑞莎等(2013)使用滑动窗计算协调比的方差来反映断层一段时间内协调比的离散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协调比异常状态的持续时间的因素。该方法对原有协调比进行了较好的改进,利用方差虽然在反映偏离离散程度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协调比偏离背景的异常频度,但在反映异常偏离累积程度及幅度、异常出现同向偏离等方面仍存在欠缺。
因此,本文提出了扰动协调比的计算方法,对“瞬态协调比”的合成算法进行了改进,在继承该方法不受起点影响的特性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了协调比持续时间和幅度等信息的合成,在表达断层异常状态的持续时间方面更具优势,以期尽可能充分显示协调比异常程度,将其并应用于震情会商中,以云南地区11处跨断层资料为例,针对川滇地区M≥6.5强震合成得到了多个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