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随机聚集维数实际测算
通过ArcGIS处理得到1995年武定,1996年丽江和2014年鲁甸3次地震前1年和震后第3年极震区内的乡村聚落斑块图(图2),通过3次地震前后极震区内各乡村聚落随机聚集维数数据分别绘制地震前后乡村聚落随机聚集维数对比图(图3)。
从图2可以看出,3次地震后极震区内乡村聚落数量明显比震前增多。根据GIS统计计算可知:武定地震极震区乡村聚落点在1994年共有148个,而震后于1998年增加至461个,约为震前的3倍; 丽江地震极震区乡村聚落点在1995年共有138个,而震后增加至341个,约为震前的3倍; 鲁甸地震极震区乡村聚落点在2013年共有297个,而震后于2017年增加至413个,约为震前的1.5倍。
由图3a可得出:①1994和1998年武定地震极震区乡村聚落点对数坐标图均呈现一次函数形式(1994年R2=0.970 8,1998年R2=0.988 4,均小于1),对其函数进行线性拟合,系统也均呈现一分形特征,即通过一次函数形式反映一分形特征。一次函数无拐点,根据随机聚集维数的分形特征及拐点数划分分形结构,一分形接近线性且无拐点,说明武定地震前后其乡村聚落分形表象并未产生变化; ②1994、1998年武定地震极震区乡村聚落点对数坐标图的系统一分形的分维度值D分别为1.780 3<2,2.254 3>2。
由图3b可得出:①丽江地震前的1995年极震区乡村聚落点对数坐标图呈现二次函数形式(R2=0.839 3、R2=0.997 9,均小于1),而震后的1999年呈现一次函数形式(R2=0.956 5,小于1); ②对1995年丽江地震前极震区乡村聚落点对数坐标图中拐点处进行分段,然后对其分段函数分别进行线性拟合,系统呈二分形的特征,乡村聚落序号0~69段为第一个分形特征(D1=1.323 8<2),乡村聚落序号69~138段为第二个分形特征(D2=0.576 4<2)。对地震后1999年极震区乡村聚落点对数坐标图中函数进行线性拟合,可见系统呈一分形的特征(D=1.308 4<2)。
图2 1995年武定6.5级(a)、1996年丽江7.0级(b)、2014年鲁甸6.5级(c)地震前后极震区乡村聚落斑块对比
Fig.2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meizoseismal areas before and after the 1995 Wuding MS6.5 earthquake(a),the 1996 Lijiang MS7.0 earthquake(b),and the 2014 Ludian MS6.5 earthquake(c)
图3 1995年武定6.5级(a)、1996年丽江7.0级(b)、2014年鲁甸6.5级(c)地震前后极震区乡村聚落随机聚集特征
Fig.3 Random gath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meizoseismal areas before and after the 1995 Wuding MS6.5 earthquake(a),the 1996 Lijiang MS7.0 earthquake(b),and the 2014 Ludian MS6.5 earthquake(c)
由图3c可得出:①鲁甸地震极震区乡村聚落点对数坐标图在震前的2013年及震后的2017年均呈现一次函数形式(2013年R=0.987 3、2017年R22=0.979 9,均小于1),对其函数进行线性拟合,系统也均呈现一分形特征,说明鲁甸地震前后其乡村聚落分形表象并未产生变化。②2013、2017年鲁甸地震极震区乡村聚落点对数坐标图,其系统一分形的分维度值D分别为2.033 7≈2,2.443 7>2。
2.2 极震区乡村聚落分布演变规律分析鲁甸地震后极震区乡村聚落数增加幅度明显低于武定、丽江地震,其主要原因有:震后村落民房建筑异地迁建后,在遥感影像中会形成新的乡村聚落斑块。根据云南民房恢复重建的模式可知:异地迁建的组织形式分为“统一规划、集中自建”“统一规划、分户自建”和“指导性规划、分户自建”3种,从而理论上地震后极震区内乡村聚落数相对于地震之前通常会增加。由于2006年云南省开始实行“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刘星文,2013),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对民居进行过简易抗震处理,因此2014年鲁甸震后乡村聚落数增加幅度有所下降。
1995年武定地震极震区乡村聚落随机聚集维数分维值由地震之前的1.780 3变到了地震后的2.254 3,极震区乡村聚落由地震之前围绕地震震中相对集聚分布的状态变成震后相对离散分布的状态,主要原因有:震中位置地震活动强度以及烈度大,造成村落破损倒塌情况严重,倒塌的村落民房远离震中的搬迁数也相应较多。武定地震震中位于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区,山形陡峭、切割剧烈,地形复杂。地震后,震中附近地区并不适合重建村落民房,因而倒塌民房多数远离震中搬迁。
1996年丽江地震极震区乡村聚落随机聚集维数分形特征由地震之前的二分形结构变为震后的一分形结构,极震区乡村聚落由震前围绕地震震中相对高度集聚的状态变成震后相对低度集聚的状态,主要原因是:震中位于丽江县城以北,靠近县城的乡村聚落民房抗震标准以及地基基础强度都较高,地震后,乡村聚落民房倒塌数较少,而靠近城区、经济发达的地区,一般会原地重建,所以随机聚集维数分维值变化不大。
2014年鲁甸地震极震区乡村聚落随机聚集维数分维值由震前的2.033 7变到了震后的2.443 7,极震区乡村聚落由震前围绕地震中心点相对均衡分布的状态变成震后相对离散分布的状态。主要原因是:震中位置地震活动强度以及烈度大,造成村落民房破损倒塌情况严重,倒塌的村落民房远离震中的搬迁数也相应较多。鲁甸地震引发了震中附近的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也造成了村落向远离震中且未受次生灾害影响的区域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