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计算方法简介
前人的研究中对PI 方法已有详细介绍,本文只简述其计算方法。主要分为4个步骤:①首先对选定的研究区域进行时空网格化,参与计算的目录数据其截止震级MC在不低于最小完备性震级的同时至少要小于“目标地震震级MT”两个震级单位(Holliday et al,2005; Zhang et al,2013)。②对落入相应网格内的地震活动频度构建其时间序列,并定义为3个时段(图1)。通常设定研究资料起始时刻为t0; 滑动变化的时间序列起始时刻为tb(tb≥t0), tb从t0时刻向[t1-(t2-t1)]时刻滑动(tb<t1); 背景参考时段为[tb,t1], 学习(考察)时段为[t1,t2], 预测时段为[t2,t3]。背景参考时段通常要偏长一些,后两个时段通常取t2-t1=t3-t2。③对每个网格的地震频度时间序列进行时空归一化处理并计算其相对于背景值的偏离程度。④用某个网格的发震概率减去所有网格发震概率的平均值即为对应网格的概率增益ΔPi。利用lg(ΔPi/ΔPmax)对概率增益进行归一化,获得“PI热点图像”。最终以热点的形式表示出研究区域内预测窗时段内目标地震(M≥MT)可能发生的位置。根据lg(ΔPi/ΔPmax)的下限值来约束热点数量(Holliday et al,2005; Nanjo et al,2006a; Kawamura et al,2013; Zhang et al,2013)。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地震数据资料,其背景参考时段和考察时段的地震目录一定是已实际监测到的,即t2之前属于“过去式”。而[t2-t3]既可能是过去时段,也可能是未来时段。当预测窗[t2-t3]处于过去时段,则为回溯性预测研究(可检验); 当[t2-t3]处于未来时段,则只能预测,并不能检验。
图1 PI方法时间序列节点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nodes of time series of PI method
1.2 研究区及模型参数选取
针对2021年青海玛多MS7.4地震,选取(30°~40°N,94°~106°E)为研究区,并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获取1980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22日玛多地震前研究区的地震目录。近20年来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周缘,但玛多MS7.4地震发生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本文主要针对研究区内4个二级块体(图2)进行分析讨论。由于PI方法计算中的各项参数对于热点效果都存在一定的影响,需要根据震例实际情况对参与计算的震级下限、震源深度、网格尺度、时间窗长等进行选择设置(Zhang et al,2013; 张小涛等,2014; 宋程等,2018; 余娜等; 2021)。
在袁伏全等(2016)对青海地区MS≥5.0目
图2 研究区内二级块体及2008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分布
Fig.2 Distribution of the secondary blocks and the MS≥7 earthquakes in the study area since 2008
标地震和余娜等(2021)对青藏块体(30.0°~41.0°N,88.0°~105.0°E)MS≥6.0目标地震的回溯研究中,认为在网格尺度0.2°×0.2°、预测时间窗长3 a、截止震级MC≥ML2.8(1980年以来,满足不低于最小完备性震级)的参数组合下热点效能较好。最小完备性震级可以有效地反映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Schaff,2008; 冯建刚等,2012),而输入目录数据的MC是PI方法计算中直接影响热点效果的重要参数。MC偏高会导致输入数据量不足,偏低则会导致输入量过多降低热点对于目标地震的敏锐性。蒋长胜(2010)研究表明,对于板内地震研究的模型参数选取中设定MC低于“目标地震震级MT”两个震级单位的常用标准可能会出现问题。而本文针对玛多MS7.4地震预设目标地震下限为MT=MS7.0,明显高于5~6级震例,在保证MC+2≤MT的情况下理论上最高可取MS5.0(Rundle et al,2002; Tiampo et al,2002a; Holliday et al,2005; Nanjo et al,2006a)。为进一步选定合适的MC,分时段画出1981年至2021年5月21日研究区的G-R关系图(图3),从图3中能够看到4个时段研究区内整体数据拟合较好。但图3b、d中在ML4.8处局部拟合线与整体拟合线的斜率出现偏转,故综合考虑后本文选择输入震级下限为ML4.8,亦可保证数据量充足。
前人应用PI方法研究中国西部强震用到的网格尺度参数各有不同,包括青藏地区1.0°×1.0°(夏彩韵等,2015; Zhang et al,2017)和0.2°×0.2°(袁伏全等,2016; 余娜等,2021)、新疆局部地区0.4°×0.4°(李志海,黄瑜,2010;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等,2018)和0.5°×0.5°(尼鲁帕尔?买买吐孙,2020)、川滇地区1.0°×1.0°(蒋长胜等,2009; Zhang et al,2013)和2.0°×2.0°(张小涛等,2014)。参考前人在应用PI方法研究中国大陆西部及国内外7级以上震例时的参数设置(蒋长胜,2010; Zhang et al,2013,2017; 蒋卉等,2013; 张小涛等,2014; 夏彩韵等,2015; 宋程等,2018),通常网格尺度较大且预测窗长相对较长时,热点效果更为集中和显著(Zhang et al,2013,2017; 张小涛等,2014; 宋程等,2018)。蒋长胜(2010)对于2008年5月12日
图3 1981-01-01—2021-05-21研究区域内分时段G-R关系图
Fig.3 The G-R rel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study area from Jan.1,1991 to May 21,2021
汶川MS8.0地震的PI算法回溯性研究结果表明,震前PI热点会因为网格参数的变化而覆盖到主震破裂区,说明网格尺度要因地、因震制宜。在确定目标地震震级下限和截止震级后,考虑到玛多MS7.4地震的位置特殊性、网格内计算数据量充足性以及热点迁移性,本文设定网格尺度为0.8°×0.8°。
玛多地震距中国大陆上一次7级以上强震(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S8.0地震)发震时间间隔3.4 a,距青海省内上一次7级以上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震时间间隔11.2 a。7级地震孕震机制较为复杂,结合之前不同学者对于国内中强震例的研究经验(Zhang et al,2013; 张小涛等,2014; 夏彩韵等,2015; Zhang et al,2017; 宋程等,2018),本文设定时间窗长为8 a,阈值选择前人惯用的lg(ΔPi/ΔPmax)=-0.6(Zhang et al,2013; 张小涛等,2014; 夏彩韵等,2015; 宋程等,2018)。
通常选取与研究的目标地震震源深度相接近的范围内的事件参与计算,更能符合其构造环境、孕震过程、热点追踪的目的和效果。考虑到本次玛多地震为浅缘地震(震源深度17 km)以及保证数据量的充足,本文选择60 km以内的浅源地震事件参与计算。
考虑到余震也是应力释放的一种表现,删除余震可能会造成地震目录一定程度上的畸变(张小涛等,2014),故本文并未将其删除。本次针对的目标地震震级为MT≥MS7.0,参与计算地震的最小震级为ML4.8,删除目录中的较小余震对于计算结果无实质性影响,删除ML>4.8的所有余震则可能无法恰当的反应局部区域的热点特征。Tiampo 等(2002b)认为余震反映了局部区域应力的高水平释放; 在物理上,较小的地震事件仍能携带较为丰富的强震危险性增强的信息(蒋长胜,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