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伊通断裂带是划分中蒙和中朝两个活动地块的重要边界断裂,属于广义郯庐断裂的北延部分(邓起东等,2003)。该断裂经过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工业发达,是我国东三省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因此对于该断裂及邻近地区的地震风险性研究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迄今为止,依兰—伊通断裂带上所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为 1963年黑龙江省萝北MS5.8地震,因此,传统观点认为该断裂不具有强活动性,不具备强震构造背景,其抗震设防水准和参数较低,仅Ⅵ度设防。进入21世纪,荆凤等(2006)利用遥感数据结合DEM数据发现依兰—伊通断裂带除发生垂直升降运动外还发生过强烈的侧向挤压; 闵伟等(2011)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和探槽古地震研究,首次在吉林省境内舒兰段发现该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年龄距今约1 780 a,地表破裂长度逾10 km,相当于发生了一次M≥7地震。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带的部分段落在全新世有过强烈活动,该结果改变了人们对该断裂“不活动或弱活动”的传统认识,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此后,国内一些学者围绕依兰—伊通断裂带的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开展了更为深入的调查研究(Min et al,2013; 疏鹏等,2014; Zhu et al,2015; 余中元等,2016; Gu et al,2016,2017; Yu et al,2017,2018),发现该断裂带的大部分段落在晚第四纪以来构造变形强烈,地表断续发育且保存有明显的破裂遗迹和地貌变形特征,古地震活动呈现出明显的丛集特征。以舒兰段为例,在晚第四纪期间发生过多次强烈古地震事件(M≥7),具备强震的孕震能力和构造背景,且呈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
目前在依兰—伊通断裂带的研究主要为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断错微地貌测量和测年以及开挖古地震探槽等方面,尚缺少有关断裂深部精细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该断裂由于长期受植被影响,伊通地区地质体出头较少,给野外地质调查带来了诸多困难。而大地电磁法所获岩石圈尺度的电性结构信息能够为地块单元的划分提供依据,是探测断裂带深部延展特点的一种重要深部地球物理方法(Zhao et al,2012; Cai et al,2017; 詹艳等,2021)。鉴于此,2021年,我们穿过依兰—伊通断裂带舒兰段布设了一条长约70 km的高密度、宽频带大地电磁剖面,并对剖面所获数据进行了精细化处理和二维反演,获得了该断裂及其两侧地块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