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268075); 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22YF7GA161); 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20230201).
第一作者简介:石 岩(1985-),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桥梁抗震及损伤控制研究.E-mail:syky86@163.com.
通信作者简介:王文仙(1999-),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桥梁抗震研究.E-mail:wangwx103@163.com.
(兰州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anzhou 730050,Gansu,China)
across-fault ground motions; multi-span simply supported girder bridge; seismic response; seismic damage; parameter analysis
DOI: 10.20015/j.cnki.ISSN1000-0666.2024.0048
近年来,我国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西部地区推进,桥梁建设时临近或跨越断层的情况不可避免(宗周红等,2023)。历次地震的震害表明跨断层桥梁往往会发生更严重的破坏,如1999年中国台湾集集7.6级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以及1999年土耳其科贾埃利7.4级地震中跨越断层的桥梁轻则遭遇局部损伤,重则发生落梁甚至倒塌破坏(Yang,Mavroeidis,2018; 贾宏宇等,2021)。随着跨断层桥梁数量的逐渐增大,其地震损伤问题日渐突出。
地震作用下跨越活动断层的桥梁比非跨越断层桥梁具有更复杂的受力特点、破坏形式和破坏机理(贾宏宇等,2021; 宗周红等,2023)。随着人们对跨断层地震动认识的逐渐深入以及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一些学者探索了桥梁结构反应和跨断层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关系。1999年土耳其迪兹杰发生7.2级地震,其中位于土耳其西部跨越走滑断层的Bolu高架桥发生了严重破坏,此后诸多学者对Bolu高架桥等结构进行了近断层地震反应分析(Park et al,2004),指出了减隔震桥梁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位移反应和设计要求,并对近断层地震动的模拟和选取提出了建议(石岩等,2017; Yang et al,2017; Ucak et al,2014)。随着我国首座跨断层桥梁海文跨海大桥的设计和修建(刘新华等,2020),跨断层桥梁的抗震问题也受到了诸多国内学者的关注。江辉等(2020,2021)讨论了不同地震动强度下跨断层高铁简支梁桥的地震安全性以及跨断层简支钢箱梁桥桥墩的概率性地震损伤特性; 高健峰等(2021)对比分析了3种不同的减隔震支座对跨断层桥梁横向地震响应的影响; 曾聪等(2021)研究了断层跨越角度、断层永久位移以及断层最大位移对深水独塔斜拉桥非线性地震响应的影响; 张凡等(2022)以海文大桥跨断层引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永久位移地震动频带、断层相对位置、竖向地震动及减隔震措施对该桥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 Jia等(2024)通过建立轨道-桥梁-桩-土耦合系统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跨走滑断层大跨度铁路悬索桥的轨道-桥梁变形关系和相互作用。在我国建成的桥梁中,简支梁桥由于设计、施工和养护等方面的优势,占比最高,其结构形式以多联多跨简支梁桥最为普遍。因此讨论跨断层多跨简支梁桥在地震动下的抗震性能、结构损伤程度及设计防护措施是最重要的桥梁抗震问题之一。
为揭示跨走滑断层多跨简支梁桥的地震响应规律,本文采用“分解-叠加”的方法合成了分别考虑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的40组跨断层地震动。以1座4跨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将合成地震动采用多点激励位移输入动力分析模型并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桥墩、支座、主梁等关键构件在跨走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反应。通过改变断层穿越角度和断层穿越位置,分析了其对跨走滑断层多跨简支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跨断层地震动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近断层
地震动,而近断层地震动是低频脉冲和高频成分高度耦合的随机过程。为兼顾两者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本文采用“分解-叠加”法对跨断层地震动进行模拟(李帅等,2017)。具体步骤为:①选取实测地震动记录并进行滤波处理以获得高频分量; ②根据Mavroeidis模型生成低频速度脉冲(Mavroeidis,Papageorgiou,2003); ③叠加高频分量和低频速度脉冲分量,构造跨断层地震动。
选取Baker等(2011)推荐的40组脉冲型近断层地震动作为原始地震动,并依次编号为PL-01~40。采用4阶Butterworth滤波方法将40组近断层地震动进行分解以得到高频分量。滤波时采用的截止频率依据Li等(2017)给出的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fc为滤波截止频率; dt表示原始地震动的记录步长; Tp为脉冲周期; α为经验系数,滑冲效应地震动取α=0.25(Ghahari et al,2010),向前方向性效应地震动取α=0.8(Li et al,2017)。
走滑断层低频速度脉冲采用Mavroeidis提出的速度脉冲模型进行模拟(Mavroeidis,Papageorgiou,2003; Yang et al,2020),其表达式为:
式中:v(t)为合成速度脉冲; A表示低频速度脉冲峰值; fp表示低频速度脉冲频率; φ表示低频速度脉冲相位; γ是低频速度脉冲形状参数; t0表示低频速度脉冲峰值出现的时刻。其中低频速度脉冲峰值A的确定与地震动强度有关; 低频速度脉冲频率fp的确定与震级M有关(Halldórsson et al,2011; Cork et al,2016)。合成低频脉冲时,震级根据实测地震动的震级进行取值。脉冲模型参数是基于大量实测地震动统计得到的,具有一般性,但其局限性在于缺少对地壳传播介质不均匀性、局部场地效应、震源复杂性等特殊性的考虑(宗周红等,2023)。模拟时分别考虑了走滑断层在垂直于断层(Fault-Normal,FN)方向的向前方向性效应和平行于断层(Fault-Parallel,FP)方向的滑冲效应。这两个方向的低频速度脉冲如图1所示。
根据田玉基等(2007)的研究,可以近似认为低频脉冲加速度峰值的到达时刻与高频脉冲加速度峰值的到达时刻相同,因此将震级相同的高频加速度时程与低频加速度时程叠加在一起,得到不同震级的合成地震动模拟时程。通过积分就可得到跨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位移时程。不同震级下跨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位移时程如图2所示。
跨断层地震动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加载跨走滑断层地震动时,考虑到平行于断层方向的非一致地面运动及永久地面位移,需要将模拟合成的位移时程作为断层两侧桥墩的地震动并采用多点激励位移输入(田玉基,杨庆山,2005)。对于断层两侧桥墩,在平行于断层方向采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地震动位移时程,以模拟断层相对错动。 在垂直于断层方向上的地面运动具有连续性,地震动输入方式为空间非一致激励。图3为跨断层桥梁地震动输入平面示意图,GFP(t)和GFN(t)分别表示断层两侧FP分量和FN分量的地震动
时程; θ为桥梁轴向与断层的夹角,并以逆时针旋转为正。进行动力计算时将断层两侧FN分量和FP分量的地震动时程转换为纵桥向GL(t)和横桥向GT(t)地震动时程进行输入。在纵桥向,断层两侧地震动激励相同,在横桥向,断层两侧地震动激励则采用“等幅反向”的方法(惠迎新等,2015)。
本文研究对象为我国西南地区的1座4跨简支梁桥。如图4所示,全桥长100 m,桥跨布置为 4×25 m,桥宽8 m。桥梁的上部结构采用梁长为25 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每跨(编号1#、2#、3#、4#)上部结构由8片板梁组成,板梁横向之间设置铰缝。下部结构为单柱直径1.5 m的圆截面双柱式混凝土排架墩(编号1#、2#、3#)和两个重力式桥台(编号0#,4#)。双柱式桥墩混凝土强度为C30,墩顶设有盖梁和挡块,桥墩中间位置和墩底分别设有系梁和地系梁,桥台为U型重力式桥台。支座均采用冠状板式橡胶支座,全桥共计128个,且所有支座上下表面均直接采用环氧树脂粘接在主梁的底部和盖梁(台帽)顶面。桥址处地基土主要为:填充土(FS)、强风化砂岩(SWS)、中砂(SM)、松散卵石土(LGS)、全风化砂岩(CWS)、中风化砂岩(MWS)。
基于OpenSees有限元平台建立了桥梁的三维数值模型,如图5所示。桥梁结构的阻尼比取5%,并采用Reyleigh阻尼。桥梁的上部结构采用梁格法建立模型,考虑到该类型桥梁的上部结构在地震中很少出现塑性变形,故混凝土板梁和梁间的横向联系均采用弹性梁单元模拟,横向联系每隔5 m设置一道,且只考虑刚度不考虑质量。针对双柱式排架墩的非线性力学特性,其盖梁直接采用弹性梁单元模拟,墩柱和系梁均采用基于纤维截面的非线性梁单元模拟(石岩等,2021)。挡块的模拟采用基于试验研究提出的钢筋混凝土挡块发生斜截面剪切破坏的力学简化模型(Silva et al,2009; 徐略勤,李建中,2006)。纤维截面混凝土采用Concrete04材料,钢筋采用Steel02材料。冠状板式橡胶支座利用基于双折线本构的elastomericBearingPlasticity单元模拟,其竖向刚度Kbc、屈服力Fcr和剪切刚度Kbs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e、Ar和∑t分别为板式橡胶支座的抗压弹性模量、面积和橡胶层总厚度,按照《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JT/T04—2019)取值; n为板式橡胶支座的个数; Ge为橡胶支座的水平剪切模量,其值按照《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T 2231-01-2020)取1 200 kN/m2; μ为支座与盖梁或台帽接触面上的动摩擦系数,取0.27(项乃亮等,2016); R为竖向支座反力,当板式橡胶支座在接触面发生滑动后,其剪切刚度取为0。
本文基于简支梁桥的数值模型,假定断层以θ=90°从桥梁第1跨穿过,对桥梁进行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时程分析。将相同震级的地震动响应求均值,以消除不确定性。选取地震动数量较多的震级进行分析,即通过分析桥墩、支座以及主梁在M=6.5、6.7和7.6时的位移响应,对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多跨简支梁桥的地震反应和损伤程度进行研究。
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状态共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无损伤、轻微损伤、中等损伤、严重损伤以及完全破坏(FEMA,1999)。以位移延性系数作为桥墩的损伤指标(Hwang et al,2001),通过Pushover分析确定桥墩的位移延性损伤界限值。不同破坏状态下的桥墩损伤界限值见表1。
图6给出了M=6.5、6.7和7.6时,各个桥墩沿纵桥向和横桥向的墩顶位移峰值、位移延性系数和位移时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各个桥墩沿纵、横桥向的位移和位移延性系数均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如1#、2#和3#桥墩在M=7.6时的纵桥向峰值位移比M=6.5时分别增大了5.4、5.3和5倍,且纵桥向的位移和位移延性系数均远大于横桥向; 当M=6.5时沿纵桥向1#和2#桥墩均为中等损伤,3#墩为严重损伤,而1#、2#、3#桥墩沿横桥向均处于轻微损伤状态。由PL-31地震动作用下1#、2#和3#桥墩纵横向的位移时程曲线(图6c、d)也可以看出,纵桥向的墩顶峰值位移远大于横桥向,横桥向则表现出较大的残余位移,这是因为纵桥向输入的地震动分量具有显著的方向性效应,表现为较大的峰值位移,而横桥向输入的地震动分量具有显著的滑冲效应,表现为较大的残余位移。同时横桥向各个墩的残余位移相差较大,其中1#桥墩离断层最近,残余位移最大。
图7a、b分别给出了M=6.5、6.7和7.6时桥台和桥墩处各个支座沿纵、横桥向的峰值位移均值。从图上可以看出,无论是纵桥向还是横桥向,在不同震级下桥台处支座位移反应均为最大。地震动作用下各处支座无论纵桥向还是横桥向位移均大于板式橡胶支座的滑动位移(0.044 m),表明支座纵横向均发生了滑动。相比于纵桥向,由于混凝土挡块的限制,桥墩处支座横桥向的位移反应较小。当M=7.6时,桥台处支座纵桥向位移大于主梁在台帽的搭接长度0.8 m,横桥向位移大于单片主梁的宽度1 m,表明无论纵、横桥向,此时桥台处主梁均可能发生落梁,而M=6.5和6.7时,虽然位移反应还在界限值之下,但是剧烈的纵、横桥位移叠加之后依旧存在极高的落梁风险。图7c为PL-01地震动作用下,1#主梁两端边支座的纵、横桥向位移时程。由图可以看出,主梁同一侧两个边支座的横桥向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相差不明显。但0#桥台处支座横桥向位移反应明显大于1#桥墩处支座位移反应,与统计结果相符。主梁同一侧的两个支座,沿纵桥向时其位移响应有一定差值,这表明断层穿越桥跨处,由于滑冲效应引起的主梁刚性旋转使支座存在扭转变形,从而导致同端两侧边支座位移并不相同,而支座横向位移反应没有明显差别,这可能是由于挡块和背墙的限制影响了支座横向位移的发展。
图8分别给出了不同震级下1#、2#、3#、4#主梁两端的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从图8a可以看出,距离断层越近的主梁,其梁端纵桥向峰值位移值越大,且所有主梁在M=6.5时峰值位移最大,而距离断层较近的1#、2#和3#主梁在M=6.7时峰值位移最小,距离断层最远的4#主梁在M=
7.6时峰值位移最小。出现此规律的原因除了受到断层位置的影响,还与跨断层地震动横桥向滑冲效应和纵桥向向前方向效应的相互耦合相关,震级越大、横桥向滑冲位移和纵桥向峰值位移越大,则横桥向滑冲效应对纵桥向地震反应影响越明显,最终使得离断层较近的主梁位移响应规律异于离断层较远的主梁位移响应规律。纵桥向主梁的
图8 不同震级下主梁沿纵(a)、横(b)桥向的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
Fig.8 Peak and residual displacements along the longitudinal(a)and transverse(b)bridge directions for the ends of each girder at different earthquake magnitudes
残余位移规律更是印证了这一结论,由图8a可知,虽然M=6.5时主梁有剧烈的峰值位移反应,但是主梁的残余位移远小于M=6.7和M=7.6,这说明M=6.5时跨断层地震动对支座和桥墩的损伤较轻,结构体系的塑性变形较小,还说明M=6.5时剧烈的纵向位移主要是由跨断层地震动向前方向性效应引起的。而M=7.6时主梁的峰值位移反应与残余位移反应同样剧烈,这说明M=7.6时纵桥向剧烈的地震动峰值位移对桥墩等造成了更严重的损伤,还表明M=7.6时主梁的纵桥向位移受跨断层地震动滑冲效应的影响更为明显,使其具有了强烈的永久位移。主梁的横桥向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由于断层错动,断层左侧的1#主梁梁端的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与断层右侧所有梁端的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呈相反方向,使1#主梁发生剧烈刚性旋转。M=6.5和M=6.7时,由于4#主梁左侧支座和挡块等构件的损伤较小,还有一定限制约束能力,使4#主梁也发生了剧烈刚性旋转。
为探究不同断层穿越角度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本文选取桥梁轴向与断层交角θ,以15°为间隔计算了穿越角度在15°~165°时桥梁的地震响应。
首先分析1#、2#和3#墩墩底的最不利剪力、弯矩和扭矩随着断层穿越角度θ的变化情况。图9给出了在不同穿越角度下沿纵桥向和横桥向各个桥墩墩底的最不利剪力。纵桥向桥墩的最不利剪力随着断层穿越角度从0°到90°逐渐减小,但穿越角度从90°到180°时,最不利剪力逐渐增加,而横桥向最不利剪力则呈现出与纵桥向相反的变化趋势。当穿越角度为90°时墩底纵桥向剪力最小,横桥向剪力最大。
图 10给出了1#、2#和3#墩墩底的最不利弯矩和扭矩随断层穿越角度的变化情况。如图 10a所示,在穿越角度为5°~60°时,1#、2#和3#桥墩纵桥向的墩底最不利弯矩呈迅速增加的状态,当穿越角度为60°时,墩底最不利弯矩达到最大值; 当θ为60°~105°时,最不利弯矩迅速减小的形态; 当穿越角度为105°~175°时,最不利弯矩则为一个比较平稳的平台值。由图 10b可以看出,当穿越角度为15°~45°和120°~175°时,1#、2#、3#桥桥墩墩底的横桥向最不利弯矩呈增加趋势; 当穿越角度为45°~120°时,桥墩墩底的横桥向最不利弯矩呈减小趋势。断层距离越远,纵、横桥向桥墩墩底的最不利弯矩越小。由图 10c可以看出,1#、2#、3#桥墩底的最大扭矩随断层穿越角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穿越角度为90°时最不利扭矩最大。结合梁端两侧边支座纵向位移反应并不相同的特点,可知支座发生了扭转变形,说明跨断层桥梁结构的扭转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研究断层穿越位置对跨断层简支梁桥地震反应及构件损伤的影响,假设断层从桥梁第2跨以90°穿越,通过与从边跨第1跨穿越进行对比,分析桥墩、支座、及主梁等关键构件的位移反应。
图 11a给出了M=6.5、6.7和7.6时,1#~4#主梁的纵桥向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由图 11a可以
图 10 墩底纵(a)、横(b)向最不利弯矩和扭矩(c)随断层穿越角度的变化
Fig.10 Variation of the unfavorable bending along the longitudinal(a)and transverse(b)and torsion moment at the bottom of the pier(c)bridge directions with the fault crossing angle
图 11 主梁沿纵(a)、横(b)桥向的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
Fig.11 Displacement response of the girder along the longitudinal(a)and transverse(b)bridge directions
看出,穿越位置由第1跨变为第2跨时,2#和3#主梁的纵向峰值位移会增加,尤其是M=6.7和7.6时,峰值位移的增加更加明显; 当M=6.7时,2#和3#主梁的纵桥向峰值位移比断层从边跨穿越时的纵桥向峰值位移依次增大了约30%和22%。穿越位置的改变也会改变1#~4#主梁的纵桥向残余位移。不同震级下,除了2#主梁的纵向残余位移均会增大外,其余主梁受穿越位置变化的影响并不一致。纵桥向峰值位移也有类似表现,由前文分析可知不同震级下,跨断层地震动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的耦合对结构反应的影响并不一致,故主梁的纵向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的变化情况比较复杂。图 11b给出了M=6.5、6.7和7.6时,1#~4#主梁沿横桥向的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从图中可知,断层从第2跨穿越时,会增加1#和2#主梁的横向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反应,但对3#和4#主梁的位移影响较小,3#主梁位移小幅减小,4#主梁的位移小幅增加。断层位置的改变使2#主梁发生严重刚性旋转。可以看出,在不同震级时,断层穿越位置对主梁横桥向位移反应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因为主梁横桥向主要受跨断层地震动平行断层的滑冲效应影响最为明显,受两种效应耦合影响较小。
图 12给出了断层从第1跨和第2跨穿越桥梁结构时1#、2#、3#桥墩的纵、横桥向位移峰值及其位移延性系数。从图上可以看出,当M=6.5和7.6时,与断层从桥梁边跨穿越相比,断层从中跨穿越时,桥墩纵向峰值位移略有增加,其中1#桥墩的峰值位移增加最为明显,当M=6.7时,纵向位移略有减小,1#、2#、3#桥墩的纵桥向位移减小幅度基本一致,这可能也是因为跨断层地震动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的耦合作用,使得不同震级下,断层穿越位置的影响略有不同。断层从中间穿越时,无论震级大小,桥墩的横向峰值位移造成的1#、2#、3#桥桥墩的损伤均有所降低,尤其当M=6.7和7.6时,桥墩横向位移大幅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没有考虑了桩基的影响,加之跨断层地震动两种效应的耦合作用,使桥墩横桥向损伤有所减轻。
图 12 桥墩沿纵(a)、横(b)桥向的位移及位移延性系数
Fig.12 Displacement and displacement ductility ratio of the pier along the longitudinal(a) and transverse(b)bridge directions
图 13给出了M=6.5、6.7和7.6时,各支座的纵横向峰值位移。断层从桥梁第2跨穿越,会增大1#和2#主梁处的支座位移反应,尤其当M=7.6时,增加最为明显,但对3#桥墩和4#桥台处的支座纵向位移反应影响较小,所以两处支座的纵向位移变化不大。由于断层穿越位置的变化,使得0#桥台距离断层相对较远,故0#桥台处的支座的纵向位移略有减小。由于断层从1#和2#桥墩之间穿过,会使1#R和2#L支座的横桥向位移增大。震级较小时,由于挡块的约束,支座横向位移增加并不明显,而当M=7.6时,挡块发生破坏,失去约束作用,支座的位移大幅增加。断层穿越位置的改变,对其余位置的支座横向位移影响并不明显。但断层无论是从边跨穿越还是中跨穿越,均会使桥台处支座剧烈滑动,桥墩处支座也均达到板式支座的滑动屈服位移,且根据前文研究,支座峰值位移出现在地震早期,即板式支座在跨断层地震动下很早已滑动失效,其工作性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要提升受到跨断层地震动威胁的板式支座多跨简支梁桥的抗震性能,需防止其支座过早滑动。
本文研究了跨走滑断层多跨简支梁桥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分析了断层的不同穿越角度和穿越位置对多跨简支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地震动作用下,跨走滑断层桥梁结构的位移反应剧烈。震级较大时,剧烈的地震反应会使桥墩纵横向均发生严重损伤,同时板式橡胶支座开始过早滑动,进一步放大了主梁的位移,加剧了落梁风险。
(2)断层的穿越角度对多跨简支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较为明显,断层垂直穿越桥跨时对桥墩横向反应最为不利; 断层的穿越位置对不同构件的反应峰值影响规律较为复杂,断层从桥梁中跨穿越比从边跨穿越更易引发落梁。
(3)地震动作用下,跨走滑断层简支梁桥的桥墩和支座表现出较大的扭转需求,在对其开展设计分析时须关注墩柱和支座的抗扭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