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U2039205); 中国地震局震情跟踪项目(20240205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E0109700).
第一作者简介:黎明晓(1978-),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活动和综合预测研究.E-mail:lmx@seis.ac.cn.
通信作者简介:余怀忠(1975-),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孕育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E-mail:yuhz750216@sina.com.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Beijing 100045,China)
earthquake swarms in South China; medium- and short-term;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efficiency test
DOI: 10.20015/j.cnki.ISSN1000-0666.2025.0031
震群一般发生在一些特殊的区域,这些区域内介质的裂隙分布较密,裂隙间隔距离较小,因而在应力增强的情况下,极易产生连锁反应式的弱震活动,形成间歇性的小震群(国家地震局预测预防司,1997)。低震级的震群活动因局部物质变弱造成应力集中,在较小区域内发生的微破裂(朱传镇,1985),可能是区域应力场变化导致局部薄弱点发生破裂的结果。我国华南地区震群活动较为丰富,已发生的震群主要有广东地区1993年8—11月连山震群(钟贻军,1996)、1997年台山震群(康英等,1998)、2014年6月河源震群(马晓静等,2018)、2016年10月乳源震群(王小娜等,2017)、2013—2014年及2018年阳江震群(王力伟等,2018); 福建地区2010—2020年仙游震群(关露凝,江国明,2023; 秦双龙,邱毅,2018)、1999年9—12月福州震群(陈文明等,2006); 海南地区1992年1月东方震群(高原等,1996); 广西地区2010年6—7月灵云—凤山震群(蒋海昆等,2011)和2013年6—7月平果震群(李帅等,2018); 浙江南部2002—2006年珊溪水库震群等(王鹏等,2017)。
震群活动是在地壳运动增强的背景下发生的,丛集的震群活动与大地震的孕育过程有关(李兴才,冯树文,1983)。李冬梅等(2011)、薛艳等(2017)和李丽等(2022)对我国华北山东等地区震群活动的时空特征与中强地震的关系研究表明,区域震群活跃是中强地震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指标。目前,针对华南地区区域震群活动与中强地震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郭培兰等,2022),这可能是因为该区域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地震监测能力有限,而且2000—2014年MS≥5.0地震较少。2015—2023年,该地区发生了7次MS≥5.0地震,最大为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S6.2地震,为研究华南区域震群活动特征提供了震例。本文对2010—2023年华南地区ML≥2.0震群进行系统梳理,分析该地区震群活动的时空特征与中强地震的关系,结合地震活动与地球物理观测异常,探讨发震机理。
华南地区西倚青藏高原,以龙门山—小江断裂带为界; 北以秦岭—大别造山带为界; 东侧沿东南沿海向北,经台湾海峡,至琉球岛弧西部; 南侧从云南的红河断裂向东南,经北部湾至海南岛(董基恩等,2022)。研究华南地区震群活动除了考虑构造因素外,还需考虑小震目录完备性问题。华南地区西侧为四川省和云南省,当前四川省内最小完备性震级基本达到ML1.0,四川地区东北部地区最小完备性震级为ML1.5~2.0; 云南省内最小完备性震级达到ML1.8,省界附近为ML2.0(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24); 重庆最小完备性震级达到ML1.5,其中南部地区可达到ML1.0。因此,综合考虑将华南地区震群的研究区域设定为30°N以南、106°E以东地区,其东与南侧沿用华南地块的边界(邓起东等,2002),研究区范围如图1所示。
1996—2009年华南地区发生MS≥4.0地震共计27次,MS≥5.0地震3次,平均每年约发生1.9次MS≥4.0地震,平均约4.7年发生1次MS≥5.0地震; 2010—2023年华南地区发生MS≥4.0地震共计39次,MS≥5.0地震8次,最大为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S6.2地震,平均每年发生约2.8次MS≥4.0地震,平均1.8年发生1次MS≥5.0地震。相比较而言,2010—2023年MS≥5.0地震更丰富,故研究时间段定为2010—2023年。
图1 2010—2023年华南地区ML≥2.0震群与MS≥4.5地震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ML≥2.0 swarms and MS≥4.5 earthquakes in South China from 2010 to 2023
地震活动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依赖于所选取的地震目录(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月报目录)的最小完备性,使用前需计算地震目录的最小完备性震级MC,常用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最大曲率法、拟合优度测试法和b值稳定法等。最大曲率法选取震级-频度曲线中斜率最大值所对应的震级作为MC,在实际应用中,这个震级往往对应非累积震级-频度分布中拥有最多地震数目的震级(Wiemer,Wyss,2000)。拟合优度测试法通过比较拟合震级-频度分布和观测震级-频度分布之间的差异来计算MC,用百分比R表示拟合优度,将MC取为第一个使R达到设定水平(95%或90%)的震级(Wiemer,Wyss,2000)。本文使用拟合优度测试法时,R的水平线优先选择95%,若达不到则取90%,若仍达不到则取R的最大值。b值稳定法将b值的稳定性视为MC0的函数,并假设b值将会随着MC0接近MC而增大,当MC0≥MC时,b值将保持稳定,一般用b值的不确定度δb作为稳定的标准(Cao,Gao,2002)。图2为2010—2023年华南地区的震级-频度分布以及分别采用最大曲率法、
拟合优度测试法和b值稳定法计算的MC 值。图中A点为最大曲率法计算的MC=0.1; B点为拟合优度测试法计算的MC=1.0; C点为b值稳定法计算的MC=0.8。为尽可能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选取最大值ML1.0作为后续分析的起始震级。
图2 2010—2023年华南地区地震震级-频度分布(a)和不同方法估计的最小完备性震级(b)
Fig.2 Magnitude-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in South China from 2010 to 2023 (a)and the minimum complete magnitudes estim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b)
根据华南地区MS≥5.0地震活动特点和地震完备性分析结果,本文将识别震群时段选定为2010—2023年,识别震群采用的地震数据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月报目录(ML),分析中使用的最小震级确定为ML1.0。目标地震(MS≥4.5)则采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速报目录(MS)。
本文采用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为全国各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每周报送的数据,其中地球物理短期异常为预测时间至报送的时间间隔在3个月以内的异常。
本文采用姜秀娥和陈非比(1983)提出的震群判定条件,具体如下:
(1)在同一地点(半径20 km范围内)的一群地震中,在半个月内至少有3次震级最大的地震,震级满足M1≥M2≥M3,且ΔM1,2≤1,ΔM2,3≤1,但2.0≤M1<6.0,其中ΔM1,2、ΔM2,3分别表示 M1与M2、M2与M3的震级差。
(2)震群活动峰值日(连续24小时内)的地震日频度N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ML≥1.0,N≥7; ML≥1.5,N≥5; ML≥2.0,N≥4; ML≥2.5,N≥3,当这3次地震中有2次3级以上地震时,M3≥2.0即可。
(3)对于持续活动数月至数年的震群点,ML≥1.0地震月频次高于平均值,且与前一次峰值间隔≥6个月,同时满足条件(1)和(2),可记为一次震群。
(4)对于强震的余震活动区,地震活动频次衰减至背景地震活动后,出现高于平均值且满足条件(1)和(2)的情况,记为一次震群。
依据上述震群判定条件,对2010—2023年华南地区5 928次ML≥2.0地震进行震群识别,得到109次ML≥2.0震群,震群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识别得到的震群数量约占所有ML≥2.0地震的1.8%,平均每年发生ML≥2.0震群约4.5次。震群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震带,尤其是闽粤及其近海,约占华南地区震群总数的78%。湖南和江西大部分地区震群分布较为稀疏。
震群频次研究主要取决于时间窗长、频次异常阈值、对应地震震级参数的选取,因此本文针对不同参数的震群频次开展预测效能检验,以期获得最优预测效能的华南地区震群频次。
对2010—2023年华南地区震群数据,震群频次统计的时间窗长选取30、60、120、150、180和365 d,对应的地震震级按MS≥4.5、MS≥4.8、MS≥5.0选取,频次异常的阈值至少大于平均值的1倍方差。2010—2023年华南地区不同时间窗长的震群频次曲线与MS≥4.5地震如图3所示,图中水平直线表示异常阈值; 水平虚线表示1倍方差。从图可以看出,2010—2023年华南地区震群频次曲线呈起伏变化,大致在2010、2013、2014、2015、2019和2023年前后震群较为活跃,不同时间窗的震群频次与MS≥4.5地震的对应关系较为复杂。因此,无法直接评估震群频次的预测效能优劣,需对华南地区震群预测效能开展较为系统的检验。
本文采用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1990)推出的预测效能R值方法评价华南地区震群频次效能,当R>0、R≥R0时才有一定预报效能,其中R0为按二项式分布原则保证97.5%置信的最低R值。
图3 2010—2023年华南地区不同时间窗长(1日滑动)的震群频次与MS≥4.5地震
Fig.3 The frequency of earthquake swarms with different statistical window lengths(1-day sliding) and earthquakes with MS≥4.5 in South China from 2010 to 2023
R=报对的地震次数/应预报的地震总次数-预报占用时间/预报研究的总时间 (1)
式中:R=1表示全部预测正确; R=-1表示全部预测错误。
通过R值方法评估不同统计时间窗长震群频次及其对应地震震级条件下的预测效能见表1。从表1给出的不同时间窗长的震群频次与相对应地震的预测效能结果来看,2个月和3个月的震群频次预测效能相对优于其他时间窗的震群频次预测效能,其他时间窗长的震群频次的预测效能R<R0,未通过检验,预测意义不显著。华南地区2个月震群频次预测MS≥5.0地震效果最佳(R=0.48、R0=0.40)。从不同时间窗长的震群频次与相对应地震的优势预测时间结果(表1)来看,3个月、5个月震群频次对应统计震级条件下的地震优势预测时间相对较短,其中5个月震群频次预测效能R<R0,未通过检验; 3个月震群频次预测效能R>R0,通过了检验,其对华南地区MS≥4.5、MS≥4.8、MS≥5.0地震的优势预测时间均为20天(MS≥5.0地震的预测效能最好,R=0.43、R0=0.34),具有短期特征。综合来看,2个月和3个月时间窗长的震群频次的优势预测时间相对较短,预测效能较好,异常阈值均为4次。
梳理预测效能检验较好的2个月、3个月震群频次,出现异常后距离MS≥5.0地震发生的时间,结果见表2。其中2010年7月和2013年4月,华南2个月、3个月震群频次出现异常,2010年10月、2014年1月和2015年5月华南3个月震群频次出现异常,这些异常发生后1年内华南地区均未发生MS≥5.0地震,因此,表内未列入这些异常。总体来看,华南2个月、3个月震群频次异常时间大致同步,只有2017年、2022年略有差异。2017年重庆武隆MS5.0和2023年北部湾MS5.0地震前仅3个月震群频次出现异常。对于2个月震群频次,2010—2023年共出现8次异常,其中6次异常后200天内发生MS≥5.0地震,2016年之后的5次异常距离首次MS≥5.0地震的时间间隔均在4个月内; 短期(≤90 d)发生的地震有3次,其中2次地震发生在震群出现异常后3天内。对于3个月震群频次,2010—2023年共出现15次异常,其中10次异常后1年内华南地区发生MS≥5.0地震,200 d内发生的地震为7次,短期(≤90 d)发生的地震为5次,占总异常数的1/3。因此,华南地区2个月和3个月 ML≥2.0震群高频异常对该区MS≥5.0地震有中短期预测意义,部分震例有短期特征,尤其是3个月震群频次。本文得出的华南地区震群高频异常对中强地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这一结论,与郭培兰等(2022)关于华南地区西部震群频度的起伏可以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强弱的认识一致。
表2 2010—2023年华南地区MS≥5.0地震前震群高频异常统计
Tab.2 Statistics of high-frequency anomaly of earthquake swarms before MS≥5.0 earthquakes in South China from 2010 to 2023
从表2分析2010—2023年华南地区MS≥5.0地震前震群与目标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华南地区2个月、3个月震群频次异常时段大致同步,因此,以华南地区2个月ML≥2.0震群频次为主,补充了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5.0级和2023年6月24日北部湾5.0级地震前3个月震群频次震例,震群频次达到异常阈值4次及以上、1年内发生MS≥5.0地震的空间分布如图4所示。2010—2023年华南地区共发生MS≥5.0地震8次,震前1年内均出现震群活跃现象。其中2015年贵州剑河MS5.5、2016年广西苍梧MS5.4和2017年重庆武隆MS5.0地震(3次)与震群空间分布无显著关系(图4a~c),2018年台湾海峡MS6.2,2019年广西北流MS5.2、广西靖西MS5.2,以及2023年北部湾MS5.0、广东南澳海域MS5.0地震(5次)与震群空间分布较为密切(图4d~g),占华南地区MS≥5.0地震总数的5/8。在开展地震预测工作时,震群空间集中尺度可能偏大,可结合其它预测方法,进一步确定危险区域。
在中强地震前,一般会出现小震活动增强、震群活跃等地震活动,以及地球物理观测短期异常增加现象。2010—2023年华南地区发生的8次MS≥5.0地震前中短期阶段,出现了地震活动增强(华南地区ML≥3.0地震活跃)、震群活跃现象,以及地球物理观测短期异常数量也出现了显著增加,这反映了震前中短期区域应力场增强的特点。
以2019年10月12日北流MS5.2、11月25日靖西MS5.2地震为例,在华南地区ML≥2.0震群出现活跃的同期或前后,华南地区ML≥3.0地震活动开始活跃,地球物理观测短期异常也显著增加。2018年12月—2019年11月华南地区ML≥3.0地震累计频次、ML≥2.0震群累计频次及地球物理观测短期异常月频次时序变化见图5。2019年4—7月华南地区ML≥2.0震群活跃显著,2019年6月25日震群2个月频次达到异常阈值4次; 2019年8—9月ML≥3.0地震活跃显著,8月20日—9月21日共发生ML≥3.0地震12次,明显超过华南ML≥3.0地震月平均值水平(4.5次)和1倍方差(9.4次),8月20日海南三亚ML4.5、9月21日南海ML4.3 地震,10月2日贵州沿河ML5.1地震相继发生,地震频次与震级增强显著; 2019年3—5月地球物理观测短期异常数量增加显著,增加10项,6—9月数量有所减少,也维持在16项左右,高于2019年1月前后。新增异常主要为河池台、邕宁台、琼中台、泉州台、邵武台、龙岩台、永安台、漳州台、新丰江台等出现地磁异常。华南地区MS≥4.9地震前1年内一般出现地磁加卸载响应比、逐日比和地磁低点位移等地磁异常(阎春恒等,2022)。综上所述,在2019年北流5.2级、靖西5.2级地震前8个月地球物理观测短期异常开始增多,震前半年左右ML≥2.0震群活跃,震前3个月ML≥3.0地震活动增强,2次地震前华南整体区域应力场由中期至短期逐渐增强,在应力场增强的过程中发生了2019年10月12日北流MS5.2和11月25日靖西MS5.2地震。
图4 2014—2023年华南地区MS≥5.0地震前ML≥2.0震群空间分布
Fig.4 Distribution of the ML≥2.0 earthquake swarms before the MS≥5.0 earthquakes in South China from 2014 to 2023
图5 广西北流MS5.2、靖西MS5.2地震前ML≥2.0震群、ML≥3.0地震累计频次和地球物理观测短期异常月频次时序图
Fig.5 Cumulative frequency of the ML≥2.0 earthquake swarms and the ML≥3.0 earthquakes,short-term abnormal monthly geophysical observation frequency sequence before the Beiliu MS5.2 earthquake and the Jingxi MS5.2 earthquake in Guangxi
本文依据震群定义对华南地区小震活动进行识别时,未去除发生在水库地区的震群以及由暴雨引起的震群活动。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①华南地区多数水库建成和蓄水时间较早,目前水库地区发生的震群可视作区域地震活动的窗口。水库地区的地震可分为水库诱发地震(一般发生在水库蓄水后6~7年内)和水库构造地震(一般发生在水库蓄水6~7年之后)。水库构造地震受控于区域应力场,与水库蓄水关系不大(杜运连等,2008)。华南地区的多数水库建成和蓄水的时间已远超过水库诱发地震的时间(一般发生在水库蓄水后6~7年内),比如新丰江水库1959年开始蓄水,新湖水库1963年开始蓄水,珊溪水库2000年开始蓄水,龙滩水库2006年开始蓄水(蒋海昆等,2014)等,因此,目前华南地区水库附近发生的震群活动可能是反映区域地震活动增强的窗口。②华南地区暴雨诱发的震群活动较少,不影响区域震群活动频次分析。2010年6月广西凌云—凤山交界 3级震群活动是暴雨触发引起局部地震活动的一个典型例子(蒋海昆等,2011)。2010年以来,华南地区其他类似的暴雨触发的震群活动并不多见,2010年5—8月华南地区2个月(或3个月)震群频次为5次,扣除1次广西凌云—凤山震群,仍达到异常阈值,对本次研究不造成影响。华南地区南澳海域、阳江、新丰江(河源)、海南岛等震群活动可能与地壳结构的强烈非均质性有关,主要受当地局部构造与流体作用的影响(夏少红等,2022),当局部应力扰动时,表现为个别震群活动; 当区域整体应力场增强时,则出现多个震群活动,显示深部构造运动与流体作用的增强,通常孕育中强及以上地震。
2010年以来,研究区以北苏皖赣地区发生5.0级以上地震2次,分别为2013年12月16日湖北巴东5.1级和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5.0级地震,这两次地震距离研究区北边界的距离分别约为133和393 km。由表2可见,自2013年4月8日开始,华南地区出现2个月、3个月震群频次活跃现象,252天后在研究区外133 km处发生了湖北巴东5.1级地震,但是江苏大丰海域5.0级地震前1年内华南震群无活跃现象。因此,华南地区震群活跃异常除了反映本区内的中强地震活动,也可能反映了华南附近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
本文通过华南地区震群活动时空特征、预测效能评价等研究,结合该地区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异常探讨了华南地区中强地震与ML≥2.0震群活动、ML≥3.0小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
(1)华南地区震群2个月频次N≥4是MS≥5.0地震的最优中短期预测指标,其优势预测时间为200 d,同时R=0.48、R0=0.40。
(2)华南地区震群3个月频次N≥4是MS≥5.0地震较好的短期预测指标,其优势预测时间为20 d,同时R=0.43、R0=0.34。
(3)震群活跃时段的空间分布对MS≥5.0地震的发震地点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占华南地区MS≥5.0地震总数的5/8,但震群空间分布范围较大,在开展地震预测工作时可结合其他预测方法判定地震危险区域。
(4)2019年广西北流5.2级和靖西5.2级地震前约8个月(中期),地球物理观测短期异常增加; 震前约6个月(中短期),ML≥2.0震群活跃; 震前约3个月(短期),ML≥3.0地震活动增强。华南地区小震、震群活跃,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增多,反映了震前区域应力场的增强。
本文涉及到国界的插图均已送相关部门审查并获通过,受理号:国审字(2024)第05002号; 审图号:GS(2024)4615号。
感谢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王博博士在绘图方面给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