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震情跟踪青年课题(2024010503); 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科技专项(LY2502,LY2201);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攻关项目(XH23033A).
第一作者简介:王 迪(1992-),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震预测方法研究.E-mail:2414169935@qq.com.
通信作者简介:龙 锋(1981-),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震活动性研究.E-mail:icy1111@163.com.
(Sichuan Earthquake Agency,Chengdu 610041,Sichuan,China)
Sichuan-Yunnan region; scaling law; rupture-scale; strong-earthquake sequence
DOI: 10.20015/j.cnki.ISSN1000-0666.2025.0039
地震参数的定标律是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经验关系联系着若干个独立维度的物理量。当一次地震发生后,利用定标律可由一个已知参量快速估算出一系列相关的参数值,这对大震发生时快速分析地震破裂过程的某些基本特征和震情趋势判定是非常有帮助的(秦嘉政等,2008)。在与地震相关的所有定标律中,震级-破裂长度关系连结着能量与破坏,在应急救援、震灾预防、中长期地震预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起了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震级-破裂长度关系的定标律(龙锋等,2006; Cheng et al,2019)。
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强震发生最活跃的大尺度构造,川滇地区作为青藏高原东部的重要边界,处在印度板块向中国大陆NE向挤压作用的前沿地带,区内活动断裂众多,构造活动强烈,是我国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张培震等,2003)。特别是在2008年开始的这一轮地震活跃幕,青藏高原大多数强震发生在川滇地区(陈大庆等,2023; 吴中海,2024)。2008年汶川MS8.0地震后,川滇地区5级地震较活跃,在边界断裂上发生了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2014年云南景谷MS6.6地震、2017年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以及2022年泸定MS6.8地震等强震; 同时,在历史少震、弱震区也发生了一系列MS≥5.0地震,如2020年石渠MS5.6地震、青白江MS5.0地震以及2017年以来川东南地区一系列MS5.0~MS6.0地震,为构建川滇地区的震级-破裂长度定标律积累了充足的样本量。
不同类型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存在差异已被广泛研究(梁姗姗等,2020; 易桂喜等,2021)。对于震级-破裂长度关系,发震断层属性、地震序列所处构造单元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具体形式。本文通过收集整理1970—2021年川滇地区MS≥5.0地震的震级和破裂长度参数,构建该区域的定标律,分析地震空间分布、区域构造环境、发震机理对定标律的影响。
Wells和Coppersmith(1994)在统计全球地震震级-破裂长度关系时,将地震破裂按地下破裂和地表破裂分类。其中地下破裂可根据余震密集区长度测量和震源过程反演获得(吴开统等,1990; Zhou et al,2010)。川滇地区强震序列样本丰富,台网监测能力较强,适合开展地下破裂长度研究,而地表破裂样本少,本文不做研究。本文采用的5级地震目录来自于《中国5级地震目录汇编》(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23),从中挑选出1970—2021年川滇地区(97°~109°E、21°~35°N)MS≥5.0地震共计359次,去除其中MS≥5.0的强余震,同时剔除余震低于30次的地震,最终得到可供研究的川滇地区MS≥5.0地震162次。
本文收集整理已发表的基于震源谱、地壳形变、余震分布等研究成果,得到162次地震的震源破裂长度参数。对于没有研究成果可供参考的地震,则依据川滇两省地震台网产出的地震目录,测量相应地震序列的长轴长度作为其破裂长度。对于同一地震,不同研究者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破裂长度参数往往不同,本文采用以下规则进行挑选:①对于由余震分布得到的破裂长度参数,首选由较高精度定位方法得到的结果。②对于采用地震目录获取的破裂长度参数,鉴于1970—2007年川滇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偏弱,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样本量,用主震后15 d的地震序列目录进行测量,而2008—2021年地震采用震后5 d的小震目录。如果在震后5 d内发生了MS≥5.0最大余震,那么目录截止时间在最大余震发生之前,这样既积累了足够的样本,又避免了强余震触发的次级破裂干扰了主震破裂长度的测量(Cheng et al,2019)。③如果是震群型地震,选择第一个主震序列进行研究。④如果震后余震高于30次,但空间分布较分散,未出现明显的聚集现象,那么本次地震将不予考虑。⑤经过以上原则挑选后,若对于同一次地震仍有多个相近结果的破裂长度参数,则对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龙锋等,2006)。根据上述原则,最终整理得到了川滇地区MS≥5.0地震序列共计125个(图1、表1)。
图1 本文收集到的川滇地区125次MS≥5.0地震震中分布
Fig.1 Epicenters of the 125 MS≥5.0 events selected in this study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本文所收集到125次地震的相关信息,除了时空强参数,还包括不同来源、不同方法测量得到的破裂参数(表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震源机制解类型判断标准多样,本文并未对这些地震的错动类型重新分类,而是沿用了已有的研究结果。经统计,125次地震中,走滑型地震91次,正断型地震14次,逆冲型地震19次。由于1971年云南普洱6.2级地震没有分类,本文不纳入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逆冲型地震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和四川盆地区域; 川滇块体边界及其内部大多以走滑型地震为主; 正断型地震主要分布在川滇地区西侧一带。从图2可以发现,1970—2021年MS≥5.0地震并没有呈现出随着时间逐渐增加的迹象,因此MS≥5.0地震目录是完整的。
表1 1970—2021年川滇地区125次MS≥5.0地震的震源破裂长度数据及其来源
Tab.1 Source rupture-scale data of MS≥5.0 earthquakes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during 1970—2021 and their sources
图2 川滇地区125次MS≥5.0地震M-t图
Fig.2 The M-t diagram of the 125 selected MS≥5.0 events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125次MS≥5.0地震建立面波震级-震源破裂长度回归关系,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可通过α=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本文对后续拟合关系都做同样要求。图3中用黑色圆点标记了3个明显偏离拟合线的离群事件,即超过±2倍均方差,该阈值可以明显区分丛集区和离群点,后续的分析采用同样的阈值标准。3个离群事件中小金MS6.6地震和泸县MS6.0地震均为孤立型,破裂长度偏小(易桂喜等,2021; 李欣蔚等,2022),这也是125次地震中仅有的2次孤立型震例。2008年汶川MS8.0地震明显高于逆冲型地震平均定标律,这是因为汶川MS8.0地震由多次子事件构成(王勤彩等,2009; 邓起东等,2011; 易桂喜等,2012),多次子事件显著拓展了主震破裂的长度,这说明地震序列中地震样本的丰富程度和破裂的复杂性会影响破裂长度的测量,同时也说明了在利用定标律开展震后趋势研判和灾害评估时,孤立型地震序列和巨大地震会偏离由大样本量回归得到的一般认识。
图3 川滇地区MS≥5.0地震震级-破裂长度的拟合关系
Fig.3 Fitted relation between lg L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MS≥5.0 earthquakes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不同错动方式对破裂长度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Wells,Coppersmith,1994)。为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不同错动类型地震定标律的特征,本文分别得到走滑型地震、正断型地震与逆冲型地震的震级-破裂长度线性回归关系式(图4)。其中1989年小金MS6.6地震明显偏小于走滑型地震定标律给定的破裂长度理论值(图4a),而2008年汶川MS8.0地震明显偏大于逆冲型地震定标律给定的破裂长度理论值(图4b),正断型地震样本虽然较少,但其拟合关系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无明显离群点(图4c)。
将3种错动类型地震定标律绘制在图5中。由图可以看出,在相同震级条件下,走滑型地震的破裂长度大于逆冲型地震的破裂长度; MS≥6.5时,逆冲型地震的破裂长度大于正断型地震的破裂长度; MS≥5.5时,走滑型地震的破裂长度大于正断型地震的破裂长度。
由于不同因素会影响地震的实际破裂长度,使其显著高于或低于理论值,为此定义实际破裂长度和拟合破裂长度之间的偏差量为:
R=(L-LS)/L (1)
式中:L为实际破裂长度; LS为拟合破裂长度; R<0为“欠冲”,R>0为“过冲”。
图6给出了川滇地区的R值地震空间分布,可以看出“欠冲”地震在云南地区分布较多并且较为分散,R<-0.3的显著“欠冲”事件发生在块体内部而不是主要边界带上; R>0.2的“过冲”地震更多发生在块体边界的断裂带上。
图4 川滇地区3种错动类型地震的震级-破裂长度的拟合关系
Fig.4 Fitted relations between MS and lg L of three types of earthquakes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图5 川滇地区不同错动类型地震震级-破裂长度的拟合关系
Fig.5 Fitted relations between MS and lg L of different types of earthquakes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川滇地区包含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华南块体西北缘的四川盆地(张培震等,2003; 徐锡伟等,2003),二者的演化过程、区域构造环境有很大差异。近年来,四川盆地中强地震频发,其发震构造和机理被广泛研究(易桂喜等,2019,2020,2021; 张致伟等,2012; Long et al,2020; 李欣蔚等,2022)。不少研究指出,四川盆地南缘的显著地震可能为区域内工业活动触发所致(雷兴林等,2014,2020; Lei et al,2019a,b; Meng et al,2019)。因此本文将川滇地区分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四川盆地2个区域进行定标律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有116次MS≥5.0地震,四川盆地有9次MS≥5.0地震。
在对青藏高原东南缘进行定标律构建时,发现116次MS≥5.0地震有着较好的线性特征(表2),但从青藏高原东南缘震级-破裂长度的拟合关系(图7)可以看出,2008年汶川MS8.0地震和1989年小金MS6.6地震仍表现为离群点。由于四川盆地样本偏少,在线性回归时未能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为此,本文将震级下限降低到MS4.5,并收集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得到的矩震级MW(表3),最终获得15次MW≥4.5地震,20次MS≥4.5地震,同时建立两种震级标度下的定标律,回归方程均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表2)。图8显示,MW比MS拟合效果更好,后者的R2要显著小于前者。这可能反映了盆地的场地响应和复杂的结构影响了MS测量的稳定性(吴微微等,2016)。易桂喜等(2020)也发现川东南地区MW与MS之间存在统计差异。
图7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震级-破裂长度的拟合关系
Fig.7 The fitted relation between MS and lg L of earthquake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图8 四川盆地地震震级-破裂长度的拟合关系
Fig.8 The fitted relation between MS and lg L of earthquakes in the Sichuan Basin
四川地震台网和云南地震台网均在2007年完成数字化升级改造,形成数字化台网,监测能力得到提升(龙锋等,2009)。所以本文从时间维度上将125次MS≥5.0地震分为2个时间段进行讨论,1970—2007年为第一时段,2008—2021年为第二时段,建立震级-破裂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见表2。
从图9中2个时段的定标律对比发现,偏离定标的地震均与全部样本量定标律相同,但第一时段地震的R2(0.626 3)小于第二时段地震的R2(0.699 8),说明测震台网高质量的观测数据对地震的破裂长度有着较好的约束。第二时段的拟合斜率大于第一时段,有可能是监测能力的提升使得余震记录更完备,进而拓展了破裂的长度。
表2 川滇地区地震震级-破裂长度的线性回归结果
Tab.2 Regression results of earthquake magnitude-source rupture length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表3 四川盆地地震的震源破裂长度数据及其来源
Tab.3 Source rupture scale data of earthquakes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their sources
图9 1970—2007年(a)和2008—2021年(b)地震震级-破裂长度的拟合关系
Fig.9 The fitted relation between MS and lg L of earthquakes from 1970 to 2007(a)and from 2008 to 2021(b)
本文整理1970—2021年川滇地区MS≥5.0地震资料,获得125次地震的破裂长度,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震级-破裂长度线性回归关系,得到以下结论:
(1)对走滑型地震、逆冲型地震、正断型地震建立的震级-破裂长度线性回归方程,均可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在相同震级下,逆冲型地震的破裂长度小于走滑型地震的破裂长度; MS≥6.5时,逆冲型地震的破裂长度大于正断型地震的破裂长度; MS≥5.5时,走滑型地震的破裂长度大于正断型地震的破裂长度。
(2)根据区域构造不同,将川滇地区分为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四川盆地来研究,得到青藏高原东南缘MS≥5.0地震线性回归方程可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但四川盆地MS≥5.0地震的线性回归未通过检验,加入2008年后的MS4.5~4.9地震的破裂长度后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通过检验。矩震级MW比面波震级MS有着更好的拟合效果,这可能反映了盆地的场地响应和复杂的结构影响了MS测量的稳定性。
(3)考虑到四川测震台网与云南测震台网测震能力的时间不均匀性,将时间尺度分为2个时段分别进行线性拟合,线性回归方程均可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第一时段(1997—2007年)的拟合方差比较大,第一时段的相关系数小于第二时段(2008—2021年)的相关系数,第二时段的拟合效果更好,说明监测台网高质量的观测数据对地震的破裂长度有着较好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