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6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6BA(01B02-01-01))资助.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41,Sichuan,China)
focal mechanism,apparent stress,stress distribution,Mabian-Daguan tectonic zone
备注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6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6BA(01B02-01-01))资助.
利用2000~2009年马边—大关构造带上的115次3级以上中小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地震震源机制解和视应力等震源参数。根据震源机制解分析,马边—大关构造带平均主应力方向为NWW—SEE,错动类型显示,走滑型和倾滑型的地震所占比例相当。地震活动丛集的3个区段荥经—峨边、马边—盐津、鲁甸—巧家的平均主应力方向分别为NWW—SEE、NW—SE、NWW—SEE,呈现局部构造应力场方向特征。马边—大关构造带视应力分布不均匀,高值出现在云南大关—盐津一带地下20 km区域,而利店断裂及以北的地区视应力值相对较低。分析认为马边—大关构造带南段未来存在潜在的强震危险性。
Source parameters such as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stres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waveform data of 115 ML≥3.0 moderate small earthquakes in Mabian-Daguan tectonic zone from 2000 to 2009.According to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the direction of mean principle stress of Mabian-Daguan tectonic belt is NWW-SEE and the proportion of strike-slip earthquake is almost equal to dip-slip.The mean principle stress of three earthquake cluster regions namely Yingjing-Ebian,Mabian-Yanjin and Ludian-Qiaojia is NWW-SEE,NW-SE and NWW-SEE respectively,which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rection of local tectonic stress field.As the estimation of underground stress level apparent stress in Mabian-Daguan tectonic distributed unevenly.High values appear in the underground 20 km area of Daguan-Yanjin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while in the Lidian fault and its north area apparent stress is relatively low.We thought there is potential earthquake risk in future in the south segment of Mabian-Daguan tectonic zone.
引言
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在不同地区应力作用方向和应力结构不同,我国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的这种空间非均匀特征尤为明显(崔效锋等,2006)。基于这一特征,利用数字地震记录资料,具体地针对一些潜在地震危险性较高的构造带进行研究,给出构造带震源破裂参数及应力场特征的分析结果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马边—大关构造带为川滇交界东侧地区复杂的强震构造带,其主要构造系为NNW向的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该断裂带北起四川天全以南,向南经荥经、峨边、马边至云南盐津北,宽25~30 km,长约250 km,总体走向NNW。在NNW向断裂之间还存在近EW向或NEE向断层。中强地震主要沿NNW向断裂带分布,并在NNW断裂与近EW向断裂的复合部位丛集。据史料记载,1216年雷波马湖曾发生7级地震。1935年12月到1936年5月马边发生12次5级以上地震震群,最大震级6.7级(2次)。1974年5月11日大关7.1级地震发生在NW与NE向断裂交而不汇的部位。
对于该构造带的研究更多的来自于地质构造方面(李坪,1979; 曹忠权等,1993; 韩德润,1993; 张世民等,2005)或单个强震或强震序列方面(刘振荣等,1977; 张四昌等,1994; 程万正等,2002)。近年来随着数字遥测台网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小地震的数字地震波记录成为从物理上研究区域孕震构造环境的重要资源。本文正是利用马边—大关构造带的中小地震地震波资料反演包括震源机制解在内的各项震源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该构造带孕震构造环境及应力场。
1 资料和研究方法
1.1 资料为研究马边—大关构造带震源参数,本文选取的研究区域为北起四川洪雅,南至云南鲁甸的马边—大关构造带(27.96°~30°N,102.85°~104.76°E),2000年川滇数字地震台网正式投入运行。选用2000~2009年研究区域内川滇台网记录到的具有清晰波形记录的3级以上地震的数字地震波观测资料,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及震源参数的计算。地震波形资料主要取自成都遥测台网,部分取自昆明遥测台网。图1给出马边—大关构造带及附近地区通过研究得出震源参数的5.5级以上历史地震的分布情况。地震主要分布在NNW向利店断裂、中都断裂、玛瑙断裂、中村断裂、关村断裂段,以及NE向靛兰坝断裂、莲峰断裂、华蓥山断裂、洒鱼河断裂段附近。受构造断裂的影响,2000~2009年3级以上中小地震在构造带内呈现区域性丛集发生的特点(图2),洪雅西南是该构造带北部的一个小震密集区,该构造带中段即马边至盐津区域是断裂密集分布区域,该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震。本研究时段内小震分布也十分密集,此外云南鲁甸附近5级地震群也造成了区域的小震集中。从分布上看3个小震密集区有明显的间隔段。
F1:利店断裂; F2:靛兰坝断裂; F3:中都断裂; F4:玛瑙断裂;
F5:中村断裂; F6:关村断裂; F7:峨边—金阳断裂;
F8:莲峰断裂; F9:华蓥山断裂; F10:洒鱼河断裂
1.2 震源机制解对所选3级以上地震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时,以层状介质中一点源位错震源模型,采用广义透射系数的快速算法和理论地震图拟合直达波最大振幅比的方法,反演小震震源机制(梁尚鸿等,1984; 刁桂苓等,1993)。计算共给出115个3级以上震源的地震机制解结果。
震源机制解包括可能是震源断层的2个节面的
参数,滑动角λ是断层的运动参数,其数值可描述断层的各种运动类型。如:λ≈0°表示左旋走滑断层,λ≈±180°表示右旋走滑断层,λ≈+90°表示逆断层,λ≈-90°表示正断层。分别对节面1和节面2统计,使用滑动角来确定断层的错动性质,并约定数值区间(程万正等,2006)。1.3 应力场方向的估计除节面参数外,震源机制解也包括了3个应力轴的方位角和仰角,基于此震源断层面解的空间取向及参数,即力轴张量在地理坐标系中的表达式,采用计算平均力轴张量及主值的方法(钟继茂等,2006; 程万正等,2006),求解相应的本征方程,可以求得构造区段的应力场方向。根据中小震震源机制解,本文计算给出马边—大关构造带内几个构造区段的平均应力场方向及参数。
1.4 视应力分布视应力与引起地震滑动的平均应力水平之间通过地震波辐射效率联系在一起。对一个地区中引起地震滑动的平均应力水平进行区域平均,就可以作为当地的绝对应力水平的一个间接的估计(吴忠良,2002)。视应力被定义为地震效率和平均应力的乘积
σapp=ησ^-=μ(ES)/(M0).(1)
式中,地震波辐射能量由下式求得
ES=4πρβSV.(2)
式中,ρ为介质密度,SV为速度的功率谱积分
SV=2∫V(f)2df.
相应的位移功率谱积分
SD=2∫D(f)2df.(3)
于是,Ω20=4SD((SD)/(SV))1/2.(4)
地震矩可由下式求得
M0=4(5/2)1/2πρβ3Ω0.(5)
根据视应力定义式(1)取μ=3.5×1011 dyn/cm2,求得视应力值(程万正等,2006)。
2 构造带的震源机制和应力状态
2.1 局部构造应力场分析图3给出了2000~2009年马边—大关构造带及附近115次3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布。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3个区段:一是构造带北西端,即洪雅西南面,峨边—金阳断裂北端区域。二是构造带中段,该段为多断裂密集分布区,断裂走向既有北西也有北东,即利店、靛兰坝、中都、玛瑙、中村、关村断裂段,以及莲峰、华蓥山断裂段。三是构造带南西侧,即鲁甸、昭通地区的洒鱼河断裂段。
基于图3中115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力轴空间方位参数,计算平均应力张量,进而得到平均应力场的主值及方位(钟继茂等,2006)。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其中根据整个研究区域内115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的平均主压应力方位角
图3 马边—大关构造带3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分布图(断裂段名称同图 1)
Fig.3 Distribution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ML≥3.0 earthquakes in Mabian-Daguan tectonic zone (The faults are the same with Figure1)根据研究区域内反演的2000~2009年震源机制解的分布情况,将这些解划分为3个局部构造区(图4)。
针对研究区域内地震相对集中分布在区域北段、中南段的特点,对图4中3个地震集中区域的平均应力主值及方向也进行了计算。研究区域北段的洪雅—峨边区域平均应力主值方位角为274°,中南段的马边—盐津区域平均应力主值方位为303°,鲁甸—巧家区域平均应力主值方位角为275°。各区段局部构造应力场方向特征呈现的差异,反映2000~2009年以来3级以上地震破裂机制呈现的局部特征。
2.2 震源机制及错动类型分析根据马边—大关构造带115次地震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得到的滑动角,图5中的序号对应了震源断层的错动类型。1为逆倾滑动; 2为左旋逆倾滑动; 3为左旋走向滑动; 4为左旋正倾滑动; 5为正倾滑动; 6为右旋正倾滑动; 7为右旋走向滑动; 8为右旋逆倾滑动(程万正等,2006)。将构造带内中小地震错动类型进行统计后,结果显示错动类型较为复杂,倾滑和走滑型地震比例相当(图5)。
对图4中3个分区地震分别统计错动类型,结果显示洪雅到峨边中小地震活动分布区内,左旋和右旋的纯走滑断层占了该段总地震的50%,该区域无大断裂通过,主要是一些小断裂引起较小走滑型地震的丛集。
构造带中段的马边到盐津区段属于构造断裂密集分布地区,属于中强地震活动区,统计该区
段内2000~2009年地震震源错动类型,结果显示走滑型占33.8%,倾滑占45.2%; 历史上该区段发生过大震:1216年3月17日在雷波马湖发生7.0级地震,地震与禊子坝断裂活动有关(韩德润,1993); 1974年5月11日MS7.1地震显示为右旋走滑断裂,两节面分别为北东向57°和北西向328°。从地质构造上看,该区域主要分布了北东向的莲峰断裂和华蓥山断裂,以及北西向的马边—盐津断裂带南段的多条断裂,两个方向的断裂在大关、盐津一带交汇,震源机制解的两个节面与该区域的断裂分布相一致。该次地震被认为是完整块体内双向共轭破裂的结果(罗平,1988)。通过分析,认为该区段内中村断裂、关村断裂以及莲峰—华蓥山断裂以走滑为主。峨边—金阳断裂也是该区段内的一条主要断裂,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均较低。马边—大关构造带整体受到NWW-SEE向的主压应力(图4),沿断裂附近分布的地震主要呈现以倾滑为主的力学作用特征。另外,1993~1995年利店断裂中北段间的沐川发生过3次5级地震,其震源机制显示为以右旋为主兼倾滑的特征(程万正等,2002)。
根据鲁甸地区震源错动类型的统计显示,走滑类型的中小震震源占了相当大比例,达到59.1%,其中右旋走滑型占地震总数的40.9%。2003年11月到2004年8月在川、滇交界东侧的云南鲁甸发生5级地震群,最大地震MS5.6。穿过地震分布区的主要断裂是洒鱼河断裂,呈北东向展布。根据震源错动类型分析,认为该断裂应为右旋错动断层。
2.3 视应力分布状况根据区内90次中小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每个地震的视应力值,经过kriging插值后在平面上绘制等值线(图6)。地震视应力最高值出现在云南盐津与大关之间,达到17 bar。分析其高值的原因,认为该区域历史上就是中强震频发地区,构造应力水平一直较高。该区域历史上最大曾发生7.1级地震。从断裂构造几何结构分析,NW-SE向的马边—盐津断裂带与NE向的莲峰断裂带在此交汇,使得应力容易积累。尤其在研究时段内该区域先后发生过几次中等地震,这是呈现该区域构造构造活动和应力水平的标志。如2006年7月22日和8月25日在盐津发生MS5.1地震。2003年11月到2004年8月在川、滇交界东侧的云南鲁甸发生5级地震群,即2003年11月15日、26日MS5.1、5.0地震和2004年8月10日MS5.6地震。在该构造区发生的系列中等地震活动是1974年大关7.1级地震以来很少出现的现象,表明研究时段的应力水平高值区也反映地震活动的实际水平。
此外,四川马边南面和北面分别有两个相对高值区,这两个区范围相对较小,虽然视应力绝对值不高,但相对周边大范围区域小于1bar的视应力分布来看,这两个区域显得较为突出。1974年大关7.1级地震之后,沿利店断裂地震活动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仅在利店断裂北端的沐川附近发生过中等地震活动。1993~1995年在沐川县发生5.7级震群,由1993年5.0级、1994年5.7级、1995年5.0级地震序列组成。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给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向,呈近走滑兼倾滑型(程万正等,2002)。而在利店断裂南西面的雷波附近时有4级以上地震发生,但强度均未超过5级。因此,视应力值的平面分布图像反映了该区域地震活动不均匀分布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对该构造区震情的分析和判断。
平面应力分布显示了应力水平的区域分布,为了解应力值在地下深度分布的状况,我们在对所研究的地震作精确定位的情况下,给出全部地震的震源深度。这样我们就可以给出视应力值沿地面某一侧线在纵向的分布图像,即视应力值随深度的分布图。依据马边—大关构造带的总体走向,沿该构造带选取了剖面AB(图6),以分析和观察视应力值在深度上的分布。在剖面AB上分别示出震源深度投影(图7a)和视应力值的分布(图7b)。
图6 2000~2009年地震资料计算的视应力值的在平面上的分布
Fig.6 Apparent distribution on the plane calculated by using seismic data from 2000 to 2009从图7b看,在平面上的几个相对高值区(图6)在深度分布上也是高值区域。特别突出的是,盐津—大关段视应力值为高值密集区,深度分布在15~20 km范围,该段两端视应力值并不高。而其余2个相对高值区分布在峨边南西和马边南,小于10 km的深度,涉及范围小,值也不高。
3 结语
过去针对大范围应力场的研究较多,而针对具体断裂构造带给出细致刻画的研究结果很少,原因在于区域数字测震台网投入观测前研究资料的缺乏。在一个断裂带上所能使用的震源机制及其他震源参数很少,不能给出具体的描述。方法
图7 震源深度及视应力深度剖面图(a)震源深度剖面;(b)视应力深度剖面
Fig.7 Section plane of sources and apparent (a)source section plane;(b)apparent section plane上,连续数字测震波形资料提供了计算地震波辐射能量((2)式)和地震矩((5)式)的可能。否则,没有这些资料及计算结果就不能给出马边—大关构造带的应力场的细致刻画。
对具体断裂带应力环境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认识孕震环境及震情。本文利用2000~2009年马边—大关构造带115次3级以上中等地震的波形资料,反演了震源机制解,计算了平均应力主值、视应力等与地震孕育环境相关的震源参数。根据震源机制解分析,马边—大关构造带平均主应力方向为NWW—SEE,中等地震多为左旋和右旋的走滑型,逆和正倾滑动也占相当的比例。地震活动丛集的3个区段荥经—峨边、马边—盐津、鲁甸—巧家的平均主应力方向为NWW—SEE、NW—SE、NWW—SEE,呈现局部构造应力场方向特征。对局部地区应力场的调整和变动,或动态应力场的分析,是目前研究潜在震源区的重要手段之一(程万正等,1990)。
该构造带地震震源较浅。作为地下应力水平的估计,马边—大关构造带视应力分布不均匀,高值出现在云南大关—盐津一带地下20 km区域,而利店断裂及以北的地区视应力值相对较低。这为震情的分析提供针对性强也有一定物理基础的动态跟踪方法,同时也为该带中长期地震危险性的判定提供重要参考。马边—大关构造带未来仍存在潜在的强震和大震的危险性,尤其应该注意该构造带南段的历史强震空段和现今中等地震活动丛集,特别是利用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给出的高视应力值分布断裂段,如图6和7清晰呈现的结果。另外马边—大关构造带的中北段也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
利用数字地震波资料开展震源参数的应用探索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本文给出的结果是初步的,特别是在地下应力水平估计方面还缺乏应用经验和检验。但作为孕震构造环境及潜在危险性的估计,此类研究应有拓展空间和发展。
- 曹忠权,汪一鹏,殷秀华,等,1993.马边地震带发震构造背景的初步研究[J].中国地震,9(4):373-383.
- 程万正,陈学忠,乔惠珍.2006。四川地震辐射能量和视应力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1(3):692-699.
- 程万正,李桂芳,乔慧珍,等.2002.四川沐川5.7级震群子序列的震源参数变化[J].中国地震.18(2):203-213.
- 程万正,李桂芳,席敦礼.1990.马边地区地震动态应力场[J].四川地震,3:26-31.
- 程万正,阮祥,张永久.2006。川滇次级地块震源机制解类型与一致性参数[J].地震学报,28(5):561-573.
- 崔效锋,谢富仁,张红艳.2006.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动力学意义[J].地震学报,28(5):451-461.
- 刁桂苓,于利明,宁杰远,等.1993.1989年大同震群的破裂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36(3):360-368.
- 韩德润.1993.马边—永善地震带构造形式及地震特征[J].地震地质,15(3):253-260.
- 李坪.1979.四川马边地震—一个震群型发震构造的实例[M].//国家地震局西南烈度队著,川滇强震区地震地质调查汇编.北京:地震出版社.
- 梁尚鸿,李幼铭,束沛镒,等.1984.利用区域地震台网波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参数[J].地球物理学报,27(3):249-257.
- 刘振荣,雷素华,胡素华.1977.1974年5月11日云南省永善—大关地震[J].地球物理学报,20(2):110-114.
- 罗平.1988.1974年5月11日云南省大关7.1级地震//张肇诚.1988.中国震例(1966-1975)[M].北京:地震出版社.
- 吴忠良,黄静,林碧苍.2002.中国西部地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J].地震学报,24(3):293-301.
- 张世民,聂高众,刘旭东,等.2005.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断裂运动组合及地震分段特征[J].地震地质,27(2):221-233.
- 张四昌,王绍晋,刁桂苓,等.1994.1974年永善—大关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37(S2):170-176.
- 钟继茂,程万正.2006.由多个地震震源机制解求川滇地区平均应力场[J].地震学报,28(4):337-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