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长江三峡地区壳幔三维结构与地震活动性研究(40730317)和三峡公司专项基金——三峡库区地震类型快速识别及地震趋势预测研究(SXSN/2377)共同资助.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of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Wuhan 430071,China)
Spatial Smoothing method;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Wuhan Metropolitan region
备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长江三峡地区壳幔三维结构与地震活动性研究(40730317)和三峡公司专项基金——三峡库区地震类型快速识别及地震趋势预测研究(SXSN/2377)共同资助.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平滑方法建立了区域的两个地震活动性模型,计算了50年超越概率10%的基岩峰值加速度分布图,与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对比表明,其结果能合理反映区域的地震危险性水平。在弱震活动区,基于空间平滑法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能给出可靠的地震动参数。
To conduct a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of Wuhan Metropolitan region, we build two seismicity models by Spatial Smoothing method, and calculate the contour distribution of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of bedrock within 10 percent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in 50 years in Wuhan. Compared with the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Map of China, the results we obtain can more reasonably reflect the seismic hazard of the area. In the low seismicity area, th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calculated through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based on Spatial Smoothing method is reliable.
引言
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通过计算场地具有概率含义的地震动参数(如峰值加速度,简称PGA)为抗震设防提供重要依据。此方法的基本理论框架最早由Cornell(1968)提出,此后McGuire将其编制成了计算机程序,极大促进了其推广和应用。20世纪80年代,该理论被引入我国。国内地震工作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胡聿贤,1999)。此方法大量应用于地震区划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并写入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 17741-2005)。
CPSHA方法中,地震统计区和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是重要的环节,对场点地震动参数的估计有重要的影响(黄玮琼,吴宣,2003,2005)。在弱震活动区的工作中,地震带和潜在震源区的划分都带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会影响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准确度。美国的地震工作者在美国东部弱震活动区的地震烈度区划编制工作中也曾遇到类似情况,为解决此问题,Frankel(1995)提出了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性方法,并将其应用于1996年美国东部地震烈度区划图编制工作中。此后,国外研究人员在该理论的细节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研究(Stirling,2000; Kafka,Levin,2000; Lapajne et al,2003),该方法先后应用于2002年美国东部的地震烈度区划图编制、南加州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斯洛文尼亚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等; 国内研究人员也对此方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杨勇等,2008)。空间平滑方法理论简明,不用主观地划分潜在震源区,使其在地震活动与构造关系不明确的地区具有应用优势。
武汉城市圈区域地震活动性较弱,在目前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为避免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笔者采用空间平滑程序建立研究区地震活动性模型并计算地震危险性概率。
1 基于空间平滑法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
基于空间平滑法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假定:地震的发生满足泊松过程; 破坏性地震活动遵从历史重演原则,即历史上曾经发生地震的区域未来发生同级及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1.1 资料选取选取的资料应满足下述两个条件:(1)地震目录要完整,即区域内起算震级及其以上的地震要全部被记录到;(2)为了保证所选取的地震事件的独立性和随机性,要删除大震的前震和余震。
1.2 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性模型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性模型的具体建立步骤如下:
(1)震级分布。在m0~mU震级范围内,震级—频度关系(Cornell,1968)表示如下
n(m)=n(m0)(10-b(m-m0)-10-b(mU-m0))/(1-10-b(mU-m0)).(1)
式中,震级下限m0使用完整地震目录中的起算震级,震级上限mU在历史最大震级的基础上增加0.5度的震级档。相应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为
p(m)=(bln10·10-b(mU-m0))/(1-10-b(mU-m0)).(2)
(2)区域网格化。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一系列的矩形网格,网格是计算的基本单元,所有的输入输出数据均赋值于单元格的中心,单元格内的地震的震中也都归于单元格的中心。网格的尺寸影响计算结果的分辨率。
(3)空间平滑地震活动率。常用的平滑过程有一步平滑法(图1a显示圆形高斯平滑,图1b显示椭圆形平滑)和两步平滑法(图1c),椭圆形平滑和两步平滑中的长短轴可以反映地震动沿断裂构造的分布形态。但是,由于缺乏研究区域的定量地震构造模型,本文仅采用一步圆形高斯平滑法,对其它方法不再做进一步的阐述。一步圆形高斯平滑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n^-i(m0)=(∑jnj(m0)e-(Δij /c)2)/(∑je-(Δij /c)2).(3)
式中,ni(m0)为第i网格M≥m0地震的年发生率; Δij为i,j两个单元格中心的距离; c为相关距离,此参数与地震定位误差有关(Lapajne et al,2003)。
1.3 危险性分析计算将所有地震的震源都看作一个点,震源坐标归到地震所在单元格的中心。单元格的地震危险性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λ(u>u0)=∑ini(m0)∫m Um0P[u>u0|m,ri]pi(m)dm.
(4)
式中,λ为地震动参数u>u0的年超越概率; ni(m0)表示单元格i中大于起算震级m0的地震年发生率; pi(m)表示单元格中震源发生m级地震的概率,可由公式(2)计算得到; ri表示单元格i的中心到目标单元格中心的距离; P[u>u0|m,ri]表示距离为r震级为m的地震产生地震动水平u>u0的条件概率,计算公式为
P[u>u0|m,r]=1/2Φ*((lnu0-lnu(m,r))/(21/2σ)).(5)
式中,Φ*表示补充误差函数; lnu表示衰减关系。
2 区域概况及资料来源
武汉城市圈指以武汉市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及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为降低计算中所产生的边缘效应的影响,本文选取范围在28°~32°N,112°~117°E之间的地区作为研究区。
研究区内地质构造活动在燕山期以后趋于稳定,新构造运动的升降幅度不大。区内展布一系列形成时代和发展演化历史不尽相同的断裂,新构造运动时期显示弱活动性,不同断裂带的活动强度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也不尽相同。研究区位于华北平原地震带、长江中游地震带、郯庐地震带和长江下游地震带的交汇地区,构造地震活动的特征性不显著(谢广林等,1993)。
地震资料的来源有两个部分:(1)历史破坏性地震(MS≥4.7)资料,取自于国家地震局灾害防御司编制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1911年)和《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1912~1970年);(2)现代仪器记录,取自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详目》(公元1970~2008年)和湖北省地震局台网地震目录(公元1970~2008年),ML与MS震级的换算由公式MS=1.13ML-1.08得到。收集的资料中,公元1484年以后MS≥4.7地震记录基本完整,有地震记录33次; 1970年后ML≥2.5地震目录资料比较完整,利用MapSIS提供的主震震级法删除余震后,有地震记录451次。
基于上述地震资料,本文建立了两个模型:模型1(M1)使用公元1484~2008年MS≥4.7的地震目录; 模型2(M2)使用公元1970年~2008年ML≥2.5的地震目录。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b值利用最小线性二乘法拟合两个模型的震级—频度关系图(图2)。计算结果表明,M1的b值为0.91,M2的b值为0.96。时间段和震级段不同的两个地震目录,统计的b值基本一致,M2模型的仪器记录可保证是完整的,由此可证明M1地震目录的完整性。M1模型使用的数据时间跨度足够长,起始震级以上的记录完整,最大震级也与地震构造研究的结果一致(刘锁旺,丁忠孝,1990)。M1的震级—频度关系可靠地反映了研究区域的地震活动水平。而M2模型统计时段有限,无法覆盖完整的地震活动周期,b值结果虽然可靠,但是a值(表示地震累积年发生率)偏低,无法反映区域真实的地震活动性水平。
3.2 v4.0值将研究区域划分为5 km×5 km的网格,用经纬度表示约为0.052°×0.045°,两个模型的计算都基于此网格; 震级下限m0使用地震目录中的起算震级,震级上限mU在历史最大震级的基础上增加0.5°的震级档; 相关距离c的取值与地震定位误差相关,M1模型中设为50 km,M2模型中设为20 km; 地震动计算的最大影响范围的半径为100 km。两个模型的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按照前述的理论方法,计算每个单元格的地震年发生率的值,利用震级—频率关系将其归一化为v4.0值(MS≥4地震年发生率)。
图3给出了每个单元格的等值线分布。M1计算的高值的中心位于黄冈、黄石和鄂州交界地区,黄冈东北部、天门北部、咸宁南部和黄石东部受其邻区的辐射影响,v4.0值也较高。M2计算的结果明显比M1的要低,其结果无法反映区域真实的地震活动水平,这与前面震级—频度关系的分析结果一致。1970年以来,区域的小震活动集中在黄冈东北部、天门北、咸宁西北部和黄石东南地区。
M1和M2的结果对比表明,使用不同的地震目录计算得到的地震活动性分布差异很大,M1(历史地震目录)的计算结果与已有认识较一致(刘锁旺,丁忠孝,1990),而M2(现代仪器记录)虽然有数量很多的小震,但是时间跨度有限,中强震记录不足,计算地震活动性时结果会失真。因此,建立合理的地震活动性分布模型,要求所使用地震目录在时间域中要包含一个完整的地震活动周期,在震级域中要包含一定数量的中强震事件。
3.3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值由于M2的地震活动性模型无法全面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基本特征,本文仅使用M1的模型计算地震危险性。选用湖北省地震局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给出的湖北及邻区地震动衰减关系,最大影响半径取100 km,计算每个单元格50年超越概率10%的PGA值。
图4a给出了计算区域50年超越概率10%的基岩加速度峰值等值线分布。从图中可知,黄冈、黄石和鄂州交界地区PGA值最高,达0.07 g以上,
图3 两个模型的MS≥4.0地震年发生率分布图
Fig.3 Annual occruuence rate distribution of MS4.0 earthquakes of two models此区域为襄樊—广济和麻城—团风断裂的交汇处,历史地震活动频繁,曾多次发生5级左右地震; 黄冈东北部PGA值也在0.07 g以上,主要受安徽霍山震源区的控制; 另外,天门北部受钟祥地震活动区的影响,PGA值达0.06 g。孝感大部、武汉西部和咸宁西北部的PGA值都在0.05 g以下,是地震危险性较低的区域。
图4 武汉城市圈峰值加速度分布图(a)本文计算结果;(b)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Fig.4 PGA distribution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a)PGA calculated in this paper;(b)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Map of China(GB 18306-2001)为进一步说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表2摘录了研究区域内10个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资料来源: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和湖北省地震局地震文献信息中心.给出的50年10%超越概率下的基岩PGA值,10个场地在区域内均匀散布。对比表明,有50%的差值在0.005 g以内,另50%的差值在0.005~0.01 g,最大差值未超过0.01 g。
以上分析表明,在弱震活动区,基于空间平滑法的地震危险性计算方法能给出可靠的地震动参数值,且能避免划分潜在震源区的复杂过程。4 结论和讨论
本文使用研究区域的历史破坏性地震目录(公元1484~2008年MS≥4.7)和现代仪器记录(1970~2008年ML≥2.5),基于空间一步高斯圆形平滑程序,建立了两个地震活动性模型,分别得到了V4.0的等值线分布。利用M1的地震活动性模型,选用适当的衰减关系,直接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得到了武汉城市圈50年超越概率10%的基岩加速度分布图。通过分析,得到下述结论:
(1)选用的地震目录要求在时间域和震级域内都是完整的,选用台网记录的小震资料建立弱震区地震活动性模型时要慎重。
(2)1970年以来,武汉城市圈区域地震活动性明显偏低。
(3)对比表明,基于空间平滑法的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与传统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4)在弱震活动区,基于空间平滑法的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可以为工程场地提供合理的地震动参数值,且比传统方法更加简洁。
本文在计算地震活动性模型时只使用了一步圆形平滑方法,如果有研究区的定量地震构造模型,可使用椭圆平滑方法或两步平滑方法进行计算,效果会更好。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史保平教授、李井冈和李恒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 胡聿贤.1999.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
- 黄玮琼,吴宣.2003.地震活动性参数不确定性对城镇危险性估计的影响[J].地震学报,25(6):615-620.
- 黄玮琼,吴宣.2005.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与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关联性及对危险性估计的影响[J].地震学报,27(4):409-413.
- 刘锁旺,丁忠孝.1990.湖北地震志[M].北京:地震出版社.
- 谢广林,饶扬誉,蒋蔺珍,等.1993.武汉地区新构造运动与区域稳定性评价.地壳形变与地震,13(3):59-65.
- 杨勇,史保平,孙亮.2008.基于华北区域地震活动性分布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模型[J].地震学报,30(2):198-208.
- 张宝一,龚平,王丽芳.2006.基于GIS的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J].地震研究,29(2):209-213.
- Cornell C A.1968.Engineering seismic risk analysis[J].BSSA,58(5):1583-1606.
- Frankel A.1995.Mapping seismic hazard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United States[J].Seism Res Lett,66(4p):8-21.
- Kafka A L,Levin S Z.2000.Do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maller earthquakes delineate areas where larger earthquakes are likely to occur? [J].BSSA,90(3):724-738.
- Lapajne J K,Motniker B S,Zupani P.2003.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or distributed seismicity[J].BSSA,93(6):2502-2515.
- Stirling M W.2000.A new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model for New Zeland[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Auckland,New Zealand.
- GB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