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Province,Kunming 650224,Yunnan,China)
Honghe Fault Belt; GNSS Reference Station; baseline time-series; motion characteristics
备注
通过对红河断裂带附近的GNSS基准站间基线长度和方向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红河断裂带各段的基线长度均为缩短变化,其原因可能是青藏高原东缘向东南方向的挤出受到了红河断裂带的阻挡,基线缩短量被其吸收了一部分; 且在某些部位基线的长度变化在一定时间段内还出现了反向和加急的趋势,这说明红河断裂带的边界断裂作用仍然存在,但其作用在逐渐减弱。
We analyze the length and directi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aseline recorded at GNSS Reference Stations around the Honghe Fault Be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ngth of baselines in different segment of Honghe Fault Belt become short,its reason is sortheastward extrusion of eastern margin in Tibetan Plateau is blocked by the Honghe Fault Belt and a portion of baseline shorten amount is absorbed. The length of baseline in several segments of Honghe Fault Belt shows the tendency of reversing and intensifying in a certain period,which describes that there exits the boundary faulting of Honghe Fault Belt,however its effects become less obvious.
引言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斜贯云南地区的超壳断裂带,走向北西转北北西,略向西南突出,呈弧形。它北起洱源附近,向南经沅江、红河县,过河口进入越南境内(虢顺民等,1996; 江娃利,1997),在云南省境内长达600 km。从几何结构和活动性上看,红河断裂带由北、中、南3段组成(张建国等,2001),是一条巨大的断裂带。与郯庐断裂带一样,红河断裂带因为其特殊的地质意义而成为地震地质学者认识板块相互运动、深部过程乃至大陆动力学的重要窗口(郝天珧等,2005)。张建国等(2009)、韩键等(1990)、虢顺民等(1984,1996)已对红河断裂带的地质构造特征、地壳活动性、应力活动特征等进行了大量的考察研究。但对于我国境内整条红河断裂带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利用大地形变测量进行整体研究的更少。笔者使用大地形变测量方法,利用红河断裂带附近两年多的GNSS基准站间基线时间序列数据对红河断裂带云南境内分段运动状态进行分析,来获取该断裂带近期的活动特征,以期为未来云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近二三十年出现的GPS空间对地观测系统,为大范围研究地壳水平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近十多年来,国内学者利用GPS观测资料研究中国大陆和主要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方式做出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与地质模型基本一致的GPS地壳运动结果(王阎昭等,2008; 王庆良等,2002; 王恩宁等,2008; 申重阳等,2002)。于20世纪末建成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简称网络工程),在云南境内布设具有较高密度的GPS区域点,且进行了6期联测。利用这些观测资料,王阎昭等(2008)得出红河断裂带活动性不强的结论。张清志等(1998)获得在欧亚参考框架下的速度矢量图,其结果表明,在欧亚框架下,各测站的东向分量平均速度为3.726 mm/a,北向分量平均速度为-9.013 mm/a; 由北向南,各测站的北向分量速率值逐渐减小,由西向东,各测站的东向分量速率值逐渐减小; 测区内呈现明显的右旋拉张走滑运动,即云南红河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的特征以及断裂活动性质与构造地质相当一致。申重阳等(2002)则采用稳健贝叶斯最小二乘算法与多断裂位错模型,分析研究了云南地区主要断层运动的定量模型,结果也显示了红河断裂带活动以北段为最强烈,中段次之,南段最小。因观测条件所限,之前对红河断裂带的研究仅限于使用几期GPS流动观测的数据,且只侧重于红河断裂的中、北段。笔者利用GNSS基准站之间基线的时间序列,结合前人的分析结果,使用大地测量方法进一步对红河断裂云南境内部分在这一时期内的运动特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1 站点分布
随着我国GPS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从2007年开始建设,于2010年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至今已积累近两年的连续观测资料。全国共有“陆态网络”GNSS基准站260个,云南境内有27个,且沿主要构造分布,其中有10个基准站位于红河断裂带附近(图1),这些基准站大部分为基岩点,点位稳定性较好,观测条件也很好,观测数据的质量较高。
2 GNSS数据处理
笔者利用“陆态网络”2010年初至2012年4月的GNSS观测资料,采用GAMIT/GLOBK软件完成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是利用GAMIT软件获得“陆态网络”云南境内27个基准站及中国大陆周围15个IGS测站的区域单日松弛解。GAMIT计算中加入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15个IGS站(BAN2、IRKT、KIT3、USUD、KUNM、BJFS、TSKB、TWTF、LHAZ、KHAJ、IISC、PIMO、URUM、SELE、WUHN)在相应时间段内的数据一并进行处理。计算中IGS站X、Y、Z坐标约束精度取0.05 m、0.05 m、0.05 m,“陆态网络”基准站经反复迭代计算求得精确的近似坐标后,X、Y、Z统一给定1.0 m、1.0 m、1.0 m的坐标约束,卫星轨道约束取10-8。完成GAMIT的计算之后,利用GLOBK软件将SOPAC(Scripps Orbital and Permanent Array Center)给出的全球单日松弛解和计算所得的“陆态网络”区域单日松弛解进行联合平差计算,为消除IGS站强约束对区域基准站点位移可能带来的扭曲变形问题,笔者采用拟自由网无基准松弛约束方案,即对IGS站和区域基准站坐标和速度速率采用较为宽松的约束,其中,IGS站南北、东西坐标分量约束取值约0.050 m,垂直分量约束取值约0.100 m,IGS位移约束取值约为0.100 m。
3 基线长度与基线方向计算方法
地球椭球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分为直线距离和弧长距离(闫伟等,2007)。由于本文主要研究GNSS基准站间基线长度和方向的变化情况,所以采用赤道投影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基线长度,即:
l=((x22-x21)+(y22-y21))1/2.(1)
式中,l代表基线长度;(x1,y1)、(x2,y2)分别代表两点的地心坐标。
同理,采用基线水平投影的方向来表示基线方向:
a=arctan((y2-y1)/(x2-x1)).(2)
式中,a代表基线方向。
4 红河断裂带各段基线长度与方向变化特征
笔者利用位于红河断裂带附近的“陆态网络”GNSS基准站间近两年来的基线时间序列长度和方向变化情况来分析该断裂带各段的运动特征。
4.1 红河断裂带北段基线长度与方向变化特征在红河断裂带北段附近共有3个“陆态网络”GNSS基准站,分别是丽江、云龙和下关,它们之间形成两条跨过红河断裂带的基线,分别是丽江—云龙和丽江—下关。下面分别讨论其基线长度和方向的变化情况。
丽江—云龙(YNLJ—YNYL)基线方向和红河断裂带走向近似垂直,其基线长度和方向的变化特征情况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从2010年以来的近两年时间里,基线长度变化的量值较小,总体趋势表现为缩短,表明该段存在一定的挤压; 基线的方向变化也相对稳定。
比较2条基线的变化特征可知,在这段时期里,红河断裂带北段的基线主要为缩短,表明具有一定的走滑特征,但总体地壳活动水平不强。
4.2 红河断裂带中段基线长度与方向变化特征在红河断裂带的中段附近仅有两个GNSS基准站,分别为楚雄和景东,它们之间形成的基线方向和红河断裂带走向近似垂直,该基线的长度和方向变化特征如图4所示。
4.3 红河断裂带南段基线长度与方向变化特征在红河断裂带的南段附近共有5个GNSS基准站,分别是新平、墨江、蒙自、金平和文山台,它们之间共形成3条横跨红河断裂带南段的基线,分别是新平—墨江、蒙自—金平和文山—金平。下面分别讨论其基线长度和方向的变化情况。
新平—墨江(YNXP—YNMJ)基线方向和红河断裂带近似成60°的夹角,该基线的长度和方向变化特征如图5所示。由图可知:在2011年6月前基线出现了一个跳跃式的变化,缩短5 mm以上,之后2~3个月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并一直延续缓慢伸长的态势,但量级比较小; 基线方向的变化具有和长度相同的趋势。
文山—金平(YNWS—YNJP)基线的方向和红河断裂带走向斜交,其夹角约为60°,该基线的长度和方向变化特征如图7所示。由图可知:该基线总体表现为缩短,表明断裂带具有一定的压性。在2011年6月前后,这种压性有加强的趋势,至2012
年出现了反向变化。其方向变化一直持续变小。比较3条基线的近期变化特征可知,红河断裂带的南段不同位置的变化比较复杂,其两端均表现为压性,而在与小江断裂带交汇处,却表现为张性,这可能主要由小江断裂的活动性所引起。红河断裂带南段总体为压性,从2012年以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向变化,是否表示红河断裂带的南段活动性开始增强,这需要对以后的资料进行跟踪分析,以印证这种变化的持续性和查找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5 结论
通过对红河断裂带附近的GNSS基准站间基线长度和方向变化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1)红河断裂带北段的基线主要表现为缩短,表明该段具有一定的走滑特性,这可能是由于青藏高原东缘向东南方向的挤出受到了红河断裂带的阻挡,基线缩短量被吸收了一部分。
(2)红河断裂带中段的基线总体表现为缩短,表明该段具有一定的压性。在2011年3月24日缅甸7.2级地震震前短时间内基线出现了不稳定的变化,缩短变化达十几毫米; 地震后该基线长度和方向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震后的调整过程,至6月份左右基本又恢复到了震前水平。这也说明,红河断裂带的中段对附近北东东向断裂的活动性影响比较敏感。
(3)红河断裂带南段不同位置的变化显得比较复杂,其两端均表现为压性,而在与小江断裂带交汇处,却表现为张性,这可能是由小江断裂的活动性所引起。红河断裂带南段总体为压性,从2012年以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向变化,是否也表示红河断裂带的南段活动性开始增强,这需要对以后的资料进行跟踪分析,以印证这种变化的持续性和查找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总之,青藏高原东缘向东南方向的挤出受到了红河断裂带的阻挡,并被其吸收了一部分; 红河断裂带各段的GNSS基准站间基线长度和方向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一定时间段内还出现了反向和加急的趋势,这充分说明红河断裂带的边界断裂作用仍然存在,但其作用在逐渐减弱。
- 虢顺民,向宏发,计凤桔,等.1996.红河断裂带第四纪右旋走滑与尾端拉张转换关系研究[J].地震地质,18(4):301-309.
- 虢顺民,张靖,虢顺民,等.1984.云南红河断裂带北段断裂位错与地震重复发生的时间间隔[J].地震地质,6(1):1-11.
- 韩键,周硕愚,宋永厚,等.1990.红河断裂带的分段特性及构造网络蕴震观[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74-83.
- 郝天珧,江为为,胥颐,等.2005.红河断裂带研究区深部结构特点的地球物理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3):584-593.
- 江娃利.1997.红河活动断裂中南段航片变位地形判读及野外检验[A]//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
- 申重阳,吴云,王琪,等.2002.云南地区主要断层运动模型的GPS数据反演[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2(3):46-51.
- 王恩宁,沈正康,王敏,等.2008.基于GPS资料约束反演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8(5):582-595.
- 王庆良,王文萍,崔笃信,等.2002.青藏块体东北缘现今地壳运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2(4):12-16.
- 王阎昭,王恩宁,沈正康,等.2008.基于GPS资料约束反演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8(5):582-597.
- 闫伟,牛安福,江在森,等.2007.昆仑山地震前后基线变化特征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7(S1):8-11.
- 张建国,秦嘉政,乔森,等.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观测与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张建国,谢英情,金明培,等.2009.中越红河断裂活动性研究[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张清志,刘宇平,陈智粱,等.1998.红河断裂的GPS监测[J].地球学报,27(4):367-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