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灾情信息的总体特征
(1)灾情信息的来源特征
对摘录出来的灾情信息,按照信息来源进行分类后,统计得出:来自A类政府部门的信息145条,来自B类政府部门的信息172条,来自C类政府部门的信息364条。这表明灾情信息上报的主体是C类政府部门,所占比例是53.5%; 其次是B类政府部门,所占比例是25.2%,再次是A类政府部门,所占比例是21.3%。
灾情信息的种类不同,各种来源比也不同,不同种类灾情信息来源如图1所示。
从各级政府各类信息数量统计结果看,人员伤亡信息、转移和受灾人口信息及生命线工程中的交通设施损失信息占省级政府部门信息来源的比例较高; 房屋破坏信息特别是其他公用房屋破坏信息占市级政府部门信息来源的比例较高; 民房损失、教育和卫生系统房屋损失,生命线工程损失,水利工程损失,生产经营损失占县级政府部门信息来源的比例较高。
图1 不同种类灾情信息来源数量图
Fig.1 Numbers of the different disaster information sources
(2)灾情信息的时间特征
根据应急救援和灾情收集上报的时间关键点,我们将震后一周时间划分为10个时间段,分别为震后0~1 h,1~2 h,2~4 h,4~8 h,8~12 h,12~24 h,24~48 h,48~72 h,72~120 h,120~168 h。按照灾情信息获知和上报的相对时间,统计出各时间段灾情信息数量,再用其除以该时间段的小时数,得到单位小时内灾情信息数量。灾情信息获知和上报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灾情信息获知和上报数量随时间变化关系
Fig.2 Amount of obtaining and reporting the disaster information varing uith time
从
图2可见,在地震发生后,单位时间内灾情信息获知和上报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先逐渐增加,到达峰值后逐渐减少,最后趋于平稳。在震后的24~48 h灾情信息数量达到高峰,震后8~12 h内单位小时内灾情信息数量最高。在震后72~120 h灾情信息数量稍高于48~72 h的数量,对信息进行分析后发现,在震后72~120 h的灾情信息主要来自重灾区宁洱县,可见重灾区的灾情信息获知和上报持续的时间较长。
(3)灾情信息的描述特征
灾情信息的描述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根据信息的描述不同进行分类,并按照相对时间大小进行排序。对于某一时间点,若有N条定性的信息描述,则该点的定性数值为N; 若有M条定量的信息描述,该点定量值为M。得出图3所示灾情信息的描述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图3 灾情信息的描述随时间变化特征图
Fig.3 The characteristic of description of the disaster information varying with time
由
图3可知,在震后的前期主要是定性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灾情调查的深入,定量的描述越来越多; 在地震发生后4 h内以定性描述为主,4~12 h期间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都有,12 h后以定量描述为主。
2.2 两类重点灾情信息的特征
(1)人员伤亡信息特征
人员伤亡是人们最关注的地震灾情信息。灾情信息对人员伤亡的描述有死亡、重伤、轻伤、受伤4种。笔者采集的资料中,各种描述人员伤亡的信息共计122条且全部是定量的,其中描述死亡人数的38条,描述重伤人数的31条,描述轻伤人数的13条,描述受伤人数的40条。将这些人员伤亡灾情信息以相对时间和信息来源为横坐标,伤亡人数为纵坐标,绘制出人员伤亡随时间变化系列,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死亡、重伤、轻伤人数信息的变化趋势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多。受伤人数随着时间推移在总体增加的趋势下有几个突然大幅下降的点,3.52小时是云南省教育厅给出的教育系统人员受伤数量,在11.43、30.43、35.43、54.43、83.43小时的这几个时间点是思茅区政府部门获取和上报本辖区人员受伤数量,62.43小时是景谷县政府部门获取和上报本辖区人员受伤数量。在同一个时间点有多条伤亡数量相同的灾情信息,是由于不同行政级别、不同行政职能的政府部门(如民政局、地震局等)同时获取和上报相同灾情信息所造成的。
对人员伤亡信息进行分析后发现:描述轻伤的信息较少; 轻伤人数=受伤数-重伤数,因此我们将人员伤亡分为死亡、重伤、受伤3类,轻伤就不作分类考虑。为了更好的分析本次地震对人员伤亡的影响,我们将不同地区的人员伤亡数量进行累计,另外对于同一时间点有多条伤亡数量相同的信息,则只选择其中一条来进行分析。这样绘制出新的人员伤亡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如图5所示。
图4 人员伤亡量随时间变化系列
Fig.4 The amount of casualties varying with time
图5 信息优化处理后的人员伤亡曲线图
Fig.5 Curves of the amount of casualties after the information optimization processing
笔者将人员伤亡曲线与云南省地震局关于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灾害直接损失评估报告中的人员伤亡数量进行对比后发现。本次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数量曲线在震后24 h左右与灾评报告中的死亡人数相同,之后保持不变; 重伤人员数量曲线在震后的48 h左右与灾评报告中的重伤人数相同,之后保持不变; 受伤人员数量曲线在震后72 h左右与灾评报告中的受伤人数相同,之后保持不变。由此可认为,本次地震的人员死亡数量信息在地震后24 h左右已全部掌握,重伤人员数量信息在地震后的48 h左右基本掌握,受伤人员数量信息在地震后72 h左右才基本摸清。
(2)社会财产损失灾情信息特征分析
笔者整理得到房屋损失信息共计234条,在这些信息描述中,民房、教育、卫生系统以及其它公用房屋均有损失(苗崇刚等,2007)。
由图6可知,各种房屋损失信息上报的起始时间分别是:民房损失在震后1.77 h; 教育系统房屋损失在震后3.52 h; 卫生系统房屋损失在震后4.43 h; 其他公用房屋损失在震后11.43 h。震后各政府部门都忙于抗震救灾工作,所以对系统本身的房屋损失情况统计相对滞后。
不同房屋损失信息的上报,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是:民房损失—教育系统房屋损失—卫生系统房屋损失—其他公用房屋损失。
笔者整理得到生命线工程损失信息共计134条,在这些信息描述中,电力设施、交通设施、通信设施、供排水系统和市政基础设施等工程均有损失(卢永坤等,2007)。
由图7可知,在震后24 h内,生命线工程损失信息量较多且零散,各种损失量数值小; 在震后24~72 h生命线工程损失信息量少但较集中,各种损失量的数值较大,这主要是市级和省级政府汇总后的灾情信息; 在震后72~156.43 h,随着灾情调查的逐步深入,灾区的受损情况越来越明确,损失情况比较详细,基本接近信息的白箱期。
笔者将各社会财产损失信息量与云南省地震局关于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灾害直接损失评估报告中的损失量做比较(表1)。由表1可知,在房屋损失中,损失量越多,其灾情信息量越多。在生命线工程中,交通设施的损失信息量最多,其次是电力和通信设施,供排水系统及
表1 社会财产损失灾情信息量与灾害
直接损失评估量对比
Tab.1 Comparison between amount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ocial property losses and the assessment of the direct disaster losses
图6 房屋损失灾情信息随时间变化系列图(单位:万元)
Fig.6 Disast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housing loss varying with time
图7 生命线工程损失灾情信息随时间变化系列图
Fig.7 Disast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lifeline systems loss varying with time
其它市政基础设施损失最少。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都需要了解交通道路的通畅状况,为抗震救灾人员和物资投入到灾区、灾区受伤人员转移提供最优路径,因此对交通损失的灾情信息收集上报得最多。此外地震造成了灾区通信和电力的中断,这对灾区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灾民需要恢复生活和联系亲人、灾区的信息需要传送出去、政府组织抗震救灾工作等都需要通信和电力的支持,因此对灾区的通信和电力设施损失收集上报信息也较多。供排水系统及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在这时期的需求较低,故信息量较少。假设在生命线工程损失灾情信息中,信息量的多少与政府关注度相关,则在地震发生后的特急期,政府对交通设施关注度最高,其次是通信设施,然后是电力设施,供排水系统及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关注度最低。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社会财产损失灾情信息中,房屋损失灾情信息更直接地反应本次地震损失,生命线损失更直接反应社会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