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域上分布相对均匀、且在主要经济带内的原则,本文挑选了2015区划图规定的0.05 g区、0.10 g区和0.15 g区中的28个大中城市作为计算点。采用2015区划图推荐的考虑地震活动时、时空不均匀的概率分析方法,计算了这28个大中城市50年超越概率3%和2%的地震动参数,并将计算结果与2010规范的中、低烈度区罕遇地震设防水准的概率界定和参数取值进行比较分析。
1.1 基岩地震动参数
PSHA计算中所使用的地震带、潜在震源区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动衰减关系均采用2015区划图推荐的方案。其中潜在震源区划分和地震活动性模型主要参考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工作报告”(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工作组,2011); 地震动衰减关系采用2015区划图建立的地震动参数衰减
图1 我国28个大中型城市及所属地震带示意图
Fig.1 The 28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selected for probabilistic calculation and the main seismic belts
关系(俞言祥等,2013)。中国地震区、带划分及各计算点所处位置如图1所示。每个计算点选择其所在地震带及周边的多个地震区、带内的潜源进行计算,以保证可能对计算点产生影响的潜源不缺漏。各计算点参与计算的地震区、带和相应的地震动衰减关系见表1。
表1 28个城市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计算参数
Tab.1 Parameters for the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of 28 cities
1.2 一般场地条件(Ⅱ类场地)地震动参数
通常情况下,基岩地震动参数需要转换为地表地震动参数才能为抗震设防所采用。据2015区划图的技术方法(高孟潭,2015),一般场地条件(Ⅱ类场地)和基岩场地(Ⅰ1类场地)对应的加速度分档和这两种场地类别之间的转换系数经验值见表2。从基岩场地地震动参数转换到地表地震动参数时,通常表示如下:
Amax(Ⅱ)=Amax(Ⅰ1)Fa(1)
式中:Amax(Ⅱ)为Ⅱ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Amax(Ⅰ1)为基岩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Fa为不同场地类别之间峰值加速度的转换系数。
当Amax(Ⅰ1)处在不同加速度分档之间时,Fa按表2中给出的控制点进行线性插值。表3给出了按照上述转换方法得到的28个城市一般场地条件(Ⅱ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表2 基岩峰值加速度与一般场地峰值加速度转换系数
Tab.2 The convers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bedrock PGA and general-site PGA
表3 28个城市一般场地条件(Ⅱ类场地)峰值加速度
Tab.3 The PGA at the sites in general conditions in 28 cities
从表3可看出,超越概率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抗震设计所对应的地震动参数的大小。为讨论我国中、低烈度区50年超越概率3%和2%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2010规范中罕遇地震峰值加速度取值的差异,做以下3种比较。
0.05 g区(Ⅵ度区),2010规范中罕遇地震峰值加速度取值为122 Gal,计算点50年超越概率3%、2%峰值加速度均值分别为126和144 Gal,可见50年超越概率3%峰值加速度计算值与规范值相当,超越概率2%峰值加速度均值较规范值大18%。
0.10 g区(Ⅶ度区),2010规范中罕遇地震峰值加速度为218 Gal,计算点50年超越概率3%、2%峰值加速度均值分别为218和253 Gal,50年超越概率3%峰值加速度计算值与规范值相当,2%峰值加速度计算均值较规范值大16%。
0.15 g区(Ⅶ度半区),2010规范中罕遇地震峰值加速度为314 Gal,计算点50年超越概率3%、2%峰值加速度均值分别为285和340 Gal,50年超越概率3%峰值加速度计算值小于规范值,如前所述2010规范采用的设防水准应为50年超越概率2.5%,2%峰值加速度计算均值则较规范值大8.4%。
从上述结果看,烈度值越低,50年超越概率3%和2%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差值越大。低烈度区罕遇地震的设防水准采用50年超越概率3%,会使大震的风险水平被低估,致使建筑防倒塌水准也偏低。
地震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中、低烈度区造成严重灾害的强震时有发生(《中国地震年鉴编辑部》,2002,2017)。随着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不断深入和人类社会发展对抗震设防需求的提高,对于一座城市,尽管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极小,但破坏性地震一经发生往往产生巨灾,损失惨重(薄景山等,2019)。因此,在中、低烈度区(Ⅵ度区和Ⅶ度区)罕遇地震设防水准采用50年超越概率3%可能会加大该类地区的地震灾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