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调查研究表明,活动断裂带因其裂隙相对发育而成为地球深部气体集中脱气的重要地带,经断裂带释放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断裂的活动性密切相关(陈多福等,2005; Bhongsuwan et al,2011; Walia et al,2013; Han et al,2014; Chen et al,2018)。如意大利Fucino盆地断裂带内土壤气体Rn通量大多高于45 mBq/(m2s),最高达120 mBq/(m2s), 显著高于盆地内非断裂带区域的10 mBq/(m2s)(Ciotoli et al,2007)。中国台湾南部潮州断裂及周边地区土壤气体He和CO2浓度高值异常聚集条带与潮州断裂的展布基本重合(Fu et al,2005)。Li等(2013)、赵元鑫(2021)对唐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土壤气体进行地球化学野外探测发现,CO2、Rn、Hg、He 和H2的浓度异常高值集中出现于唐山断裂带内,且土壤气体浓度异常强度与区域断裂活动呈现较强的相关性。近年来,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已成为隐伏断裂探测及断层活动性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周晓成等,2012; Li et al,2013; Wang et al,2014; Fu et al,2017; Chen et al,2018),如Mahajan等(2010)基于印度喜马拉雅山脉西北段新构造区域土壤气体Rn和He浓度的高值空间展布特征,揭露了平行于喜马拉雅山前断裂的一条新的隐伏断裂; Wang等(2006)利用土壤气体Rn和Hg浓度野外探测,进一步确定了福州市内的隐伏断裂展布情况; 邵永新等(2007)通过土壤气体Rn和Hg浓度结果与人工地震探测结果的综合分析,将海河隐伏断裂划分为东、西两段,且断裂东段土壤气体浓度明显高于西段,可能指示断裂东段的较强活动性。
已有的观测和研究发现,中强地震的发生通常会造成发震断裂带气体的地球化学异常变化(King,1986; Italiano et al,2008; 杜建国等,2018),如唐山MS7.8地震发生后40年对唐山断裂带土壤气体Rn的野外探测发现,唐山地震震中区仍是Rn浓度和通量高值的聚集区域,表明唐山地震及其余震对断裂带的脱气仍存在影响(Chen et al,2018); 通过对汶川MS8.0地震震中区域科学钻探随钻泥浆气体的地球化学监测发现,汶川地震的余震活动也会造成泥浆中气体H2和 Hg浓度的明显升高(Zhang et al,2014; 张彬等,2018); 在捷克波希米亚西北部和印度西部 Koyna-Warna地区均观测到发震断裂带土壤气体Rn浓度在区域地震发生前的增高异常变化,研究认为地震附近构造区应力重分布导致的断层渗透率增加及地震过程中裂隙的演化可能是造成断裂带土壤气体异常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Weinlich et al,2006; Reddy et al,2011)。由此可见,通过地震发生区域主要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土壤气体地球化学探测,有望为发震构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005年11月26日在瑞昌盆地发生了华东地区近30年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九江—瑞昌MS5.7地震(卢福水等,2006; 李传友等,2008)。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卢福水等,2006; 杨中书等,2007; 李传友等,2008; 吕坚等,2008; Han et al,2012; 曾新福等,2018)。然而,瑞昌盆地断裂错综复杂,且多隐伏于厚的沉积物之下,也给发震构造研究造成极大的困难,现有的关于该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报道仍众说不一(陈学忠等,2008; 罗丽等,2016)。因此,本文采取土壤气体野外流动观测手段,在获取瑞昌盆地土壤气体Rn和CO2浓度背景场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已有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及地表震害等研究成果开展综合研究,进一步探讨九江—瑞昌MS5.7地震的发震构造。